劉衍笑著說道:“陳兄弟有心了。”
此後幾天,劉衍一邊繼續招集人口,一邊準備物資。或許是劉衍在王家莊、夏河寨前千戶所與靈山衛城的告示宣傳起作用,這幾天裡,陸續有一些軍戶、流民到大盤墩外要求投靠屯田。
對此劉衍也是來者不拒,甚至劉衍還認出這些前來投靠的軍戶有沙溝墩、黃山墩、風火山墩的人,不過劉衍也依然裝作不認識,全部收下,並且讓王越和陳勳予以安置。
“哼!看來那日演的戲起作用了。”
劉衍並沒有將沈文雲、劉大煜、劉群義三人放在眼裡,此時全身心的投入到大盤墩的建設之中。
不過隨著大盤墩內外人口逐漸增多,劉衍也越發感覺到書吏的重要,總不能所有的案牘事務都讓自己這個甲長親力親為,於是劉衍便又去了一趟王家莊。
兩天之後,一個穿著綠袍盤領小吏服飾的男子來到了大盤墩,這人年在三十二、三歲的樣子,身材高瘦,鬍鬚稀疏,臉色有著營養不良的青黃,神情中有一股掩不住的滄桑與疲倦之意,身上的衣袍也是非常沉舊,還露出幾處補丁。
在劉衍的屋內,這個男子施了禮,並且做了自我介紹:“學生趙民,奉管隊官王大人之命,前來大盤墩報到。”
說完之後,趙民就是靜靜站在那裡,再沒有別的言語了。
這個趙民就是前兩日劉衍從王家莊要來的書吏。此時王家莊內有小吏三人,一個司吏,兩個攢典,趙民就是其中的攢典之一。
大明吏員分為攢典、司吏、典吏、令吏幾個等級,攢典就是吏之最末等。在大明,吏員升遷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一路順利,做攢典年滿三年後才可以升為司吏,再三年才是典吏,又三年才是吏之最上等令吏,而令吏仍是不入流的小官。大明官吏升遷之難,可見一斑。
大明衛所各堡的吏員雖是受衛所經歷司管轄,不過他們的考評卻是要看各堡掌印官的評說,這給吏員們的升遷又造成了更大的困難,而且他們的俸米也是由各堡支給,每月俸祿也就是幾鬥米,而且還經常拖欠,所以明末各衛所的吏員逃亡嚴重,就算留下來的吏員也是窮苦不堪,全然沒有了讀書人的體面。
這趙民也是經常過著飽一頓飢一頓的苦日子,加上他在王家莊內又頗受同僚的排擠,因此在管隊官王炆鎮來詢問何人願意到大盤墩去時,趙民便自告奮勇前來了。
劉衍在趙民施禮後,也是將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看他雖是形容落魂,倒也是態度不卑不亢,加上不管怎麼說他也是個吏員,能寫會算,心中己是起了留他之心。
於是劉衍站起來微笑著說道:“劉衍得先生之助,實為幸事,今後先生就留在墩內,以後每月的俸米,我都會如數支給,決不克扣拖欠。”
接著,劉衍叫來王越,吩咐王越去在墩內為趙民找間房先住著,然後再將陳勳買來的那套嶄新的桌椅也搬過去,今後將給趙民使用了。
趙民聞言不禁微微動容,然後拱手行禮道了聲謝,便隨王越下去了,他是聽說過劉衍大名的,見他一個武夫卻也談吐文雅,不由心下暗暗詫異。
從劉衍屋內出來,趙民跟在王越的身後,這才仔細打量著大盤墩。只見大盤墩到處都比較乾淨,光是這一點就比別處的煙墩強多了,甚至是王家莊也比不上的。
“這大盤墩還真是一處別樣的所在!”
此時趙民心中已經隱約有了一些激動,自己終究是來對地方了。當趙民跟著王越來到房間內的時候,已經有墩軍將桌椅搬來,房間也簡單打掃了一下,可見劉衍對自己的重視。
“也罷!”
趙民原本是想著到大盤墩苟且度日的,並沒有別的什麼想法。可是如今見到劉衍對自己如此重視,而且大盤墩內外眾人的精神面貌又是如此積極向上,也讓趙民那顆已經毫無生機的心怦然跳動起來。
“也許我在這大盤墩真的可以幹些事情。”
想到這裡,趙民便感到幹勁十足,準備大展拳腳一番。
卻不成想,剛才帶路的王越去而又返,並且搬來了一摞文卷:“呵呵,趙書吏是吧?這些都是甲長整理出來的卷宗、表單,今後就由趙書吏負責了,請收好。”
趙民看著厚厚一摞的文卷,又聽著王越解釋的,劉衍制定下來的種種案牘事務,嘴角不禁抽搐了幾下,有了一種上賊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