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盾兵為例,他們持盾牌時,能舞動遮蔽住自身為下等。能試刀衝入槍陣內為中等。令他們持牌與長槍兵對打,打得對手不及反手為上等。劉衍近期還造了一批標槍,用以刀盾兵使用。
以後刀盾兵手投標槍,以二十步為標準,如能命中掛立在那裡的三個銅錢。中一個,下等,中兩個,中等,中三個,上等。一個不中,為不合格,便要捱打軍棍了。
這個標準遠低於戚家軍的考績練習,不過劉衍不急,慢慢來,將來自己一定可以打造出一支堪比戚家軍的強軍來。
長槍兵同樣也是如此,他們練習長槍,也是在二十步外立人形木把一面,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內。
在擂鼓時,他們飛身挺槍向前戳去,任取一孔,戳刺五遍後,如有三次可以將孔內的木球刺於槍上,便為上中。兩次,中等。一次,下等。一次都沒有,而且試槍時的手法、步法、身法、進退之法不嚴謹,便為不合格,軍棍侍候。
這種等級賞罰制度出來後,每個墩軍都有了一定的危機感,而且還將隊內每個人都視為了競爭對手,不過這種良性的競爭氛圍是劉衍樂於見到的。
古時的冷兵器作戰主要靠的是腰力的使用,為了鍛鍊各人腰力,劉衍還吩咐工匠們做了一批石鎖,讓這些軍戶每天都要鍛鍊數十下。不過刀盾兵與長槍兵的練習容易,火銃手的練習則比較困難。
他們練刀還好,主要是鳥銃的射擊訓練難辦,不是因為各人都打不中,而是訓練火器時的成本問題。
在這大明朝,就算是一根精良的鳥銃,那銃管的使用壽命也就是幾十次。每天打個幾次,十幾天後,一根銃管就報廢了,再造一根銃管,起碼要一個月的。如此大批次消耗下來,所需的銀子也不少,即便劉衍有肥皂工坊的財源在,也是難以支撐的,而且打造鳥銃的速度也遠遠幹不少消耗的速度,這是劉衍不能接受的。
而且這個射擊訓練,沒有大量的彈藥量是不要想出來的。鉛子可以讓堡內工匠造一些,不過劉衍現在用來製造火藥的硝土,基本上是向外購買。因為資金和火藥原料的問題,嚴重製約著劉衍火器兵的發展。
劉衍準備等到大盤堡最終竣工之後,便開始著手解決火藥原料問題,這些對於劉衍來說並不是什麼難題,只是現在騰不出手來罷了。
劉衍這個問題有辦法解決,軍中的那些鳥銃手,劉衍還是讓他們盡情練習。
這天黃昏時分,在堡外那個還是非常簡陋的較場上,火銃的擊發聲音啪啪不絕。
劉衍正站在前面看幾名鳥銃兵在射擊,王越、張義、汪博幾人都是圍在劉衍身旁看著。
陳勳正在一旁給幾名鳥銃手講解裝填要領,此時陳勳對於火器的天賦也顯現了出來,只見他非常熟練地裝好火藥鉛彈,然後眼睛瞄那照星,對準前方五十步外一塊靶子扣動了板機,“啪”的一聲響,鉛彈正好命中靶心。
然後陳勳又試射了兩槍,全都命中。眾人見了都是叫了一聲好。
劉衍現在不敢與戚家軍相比,在訓練鳥銃時,只是在五十步外立一靶子。不過訓練標準倒是一樣,三發全中為上等,三發一中為中等,射六次,中一次者為下等。射六次,一次不中者為不合格。
劉衍當即賞了陳勳一錢銀子,算是對那些鳥銃手的激勵,只要眾人都能練成陳勳這種水平,也可以拿到自己的賞錢。
然後劉衍又在較場內到處巡看那些墩軍訓練,同時心裡還盤算著一個問題。
現在劉衍給堡內的火器工匠制定了一系列的獎罰制度,譚曉大他們製造出來的鳥銃大多合格,而且銃口定製大小基本都有一定的標準。質量的優良使得鳥銃手在訓練時可以放心地託著銃身,貼近銃尾仔細瞄準,大大提高了鳥銃的命中率。
不過雖是如此,那些鳥銃手的射擊裝填速度還是顯得慢些。以陳勳的射速,也要近一分鐘才射出一發,別的鳥銃手射擊速度就更慢了。
此時大明鳥銃的射擊步驟大約有倒藥、裝藥、壓火、裝彈、裝火繩等幾步,如果要詳細分解下來,步驟甚至要多達二十多步。熟練的射手平時不過是一分鐘一發,有些普通的鳥銃手到了戰場上,手忙腳亂的,能兩分鐘射出一發就算好了。
雖然現在沒有辦法造出燧發火銃,不過可以在鳥銃的裝填速度上想想辦法。
於是劉衍便想到了定裝彈藥。
“看來等到大盤堡最終竣工之後,不但要解決火藥原料的問題,還要將頂撞彈藥提升研發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