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二章 增加肉食

不過靈山衛的環境顯然不能大規模養羊,這裡是山東南部沿海地區,沒有大片的草場來養羊,只能便隨便養一些就好。劉衍還是傾向於養雞,養雞的成本比較低,不但可以圈養,還可以放出去自己找食吃,不用怎麼操心,雞還可以下蛋。

同樣養鴨也是如此,可以放到河裡去吃魚蝦,同樣鴨也可以下蛋。如果趕上了蝗蟲災害,還可以趕著那些雞鴨到田裡去吃蝗蟲。

不過讓劉衍比較頭痛的是,雞鴨的傳染病多了點,一個雞瘟過來,可以死得一隻雞都不剩。

同樣養魚的成本也比較低,還可以建在豬欄下面,而且豬糞、雞糞、鴨糞都是很好的飼料,可以大大減少塘魚對飼料等食物的需求。遺憾的是養魚需要很多水,雖然大盤堡在沿海一帶,可是淡水資源也不豐富,只有一條南河比較近,但是水流也不是很大。

最後考慮到出肉率的問題,劉衍決定還是以養豬為主,養雞鴨魚為輔,實行多種牲畜經營模式。

不過這時候養豬也不容易,這時候大明朝的豬並不是後世的那種白胖的家豬,後世的那種白豬其實是從西方引進的外來種。

此時大明的家豬是通體黑色的,就是後世所說的柴豬,養一年也不過一百三、四十斤,最多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左右,生豬出肉率大概便是七十斤到八十斤肉。達到兩百多斤的大肥豬約要養兩年。

而且這個時代也沒什麼剩飯剩菜之說,人都不夠吃了,豬還有得吃?所以家豬隻能吃豬草加些糠,也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出去討豬草。

而且大規模養豬,會下仔的母豬與眾多的小豬仔也不好找,思來想去劉衍決定先養一百頭豬,後續再慢慢擴大規模。

劉衍決定大規模養豬的訊息傳出後,當時就在大盤堡內成為熱門話題。

小旗官苗紹被劉衍派去購買豬仔,以及雞仔、鴨仔、魚苗,羊羔等牲畜,苗紹隨即帶上一隊墩軍,又帶足了銀子,還有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軍戶等,直奔古鎮巡檢司,然後去了靈山衛城,最後才買齊了劉衍需求的畜類苗種數量。

在苗紹帶人去購買畜種的同時,劉衍也調了一批的大盤堡軍戶,在西通渠一帶建了一個畜場,並且還靠著南河的位置挖掘了兩處魚塘,準備養魚。

豬羊等當然不能養在堡內,只得建在堡外。在西通渠的末端,這裡已經淤塞廢棄,由於大水車的引水灌田,水流到了這裡,便匯成了一片的水窪之地。

劉衍讓人在這裡挖了兩個魚塘,在魚塘的上方用土墊高,在這裡建了幾個豬圈。在豬圈的旁邊,又建了一些的鴨圈與雞圈。

以後豬吃豬草與糠,雞鴨或是吃豬的糞或是自己出去找吃的。而下面池塘裡的魚則可以吃豬糞、雞糞與鴨糞。這些糞吃不完的,還可以拿去肥田。如此便形成了一種迴圈飼養方式。

此外在距離畜場不遠的地方,隔著一片窪地與水溝,劉衍還調集一些軍戶在那邊種了十幾畝的菜地,以供養大盤堡的軍戶吃用。菜地的肥料,就可以取之於各種雞鴨豬糞。

劉衍如此新奇的規劃,不但讓大盤堡的軍戶們感到新奇,就是此後王家莊、夏河寨前千戶所與古鎮巡檢司的軍民聞聽了,多有好奇地趕過來看熱鬧。

其實劉衍的做法並不新奇,這種迴圈飼養方式,在大明萬曆年間,就有蘇州常熟一戶叫譚曉的人家做過,據說當時還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穫,只是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之後也沒有推廣開來。

轉眼到了十一月三十一日,小旗官苗紹帶著那些軍戶浩浩蕩蕩的回到了大盤堡,買齊了劉衍所要的東西。

此行苗紹帶人跑了很多地方,最遠到了靈山衛城內,他向劉衍彙報此行經歷時,嘟嚷的只是罵現在大明物價之貴,往日一頭小豬仔只要銀六錢,現在則要一兩多。往日一頭可產仔的老母豬隻要銀錢十兩,現在升到了十三兩。加上購買魚苗,以及雞鴨苗的開銷,此次苗紹帶出去的八百多兩銀子一點沒剩,全都花光了。

不過劉衍卻並不心疼,反正現在對於自己來說,幾百兩銀子已經不算什麼大事了。現在豬仔,魚苗等買齊後,這個西通渠畜場便也開始正式運轉,大盤堡的軍戶百姓和一眾墩軍可以獲得穩定的肉食供給,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於是劉衍讓陳江氏選用了一批大盤堡的婦女,以及一些老弱男子,還有一些有勞動能力的孩童去放鴨放羊,養豬種菜。

他們的月糧工錢同樣也是由堡內支付,這讓這些得到工作的大盤堡軍戶都很高興,他們又多了一條補貼家用的路子,讓家人可以過得更好。

與此同時,苗紹還給劉衍帶回來一個訊息:古鎮巡檢司的商賈們近來囤積了不少的鐵料和煤炭,看樣子是準備在今年冬日和明年開春集中出手。

劉衍當即笑著說道:“真是太好了,我正要給火器督造處囤積物資,就有人幫著咱們運來了貨物,看樣子我要再去一趟古鎮巡檢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