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銃管還是粗胚,且芯體不直,膛內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鑽頭將銃膛鑽大、鑽光滑。
在明代,一般的鑽頭都採用墮子鋼,鋼性並不是很硬,而且都是人工鑽膛,所以打造鳥銃所需時間的一半都是在鑽銃膛,而且每天最多隻能鑽一寸,想要鑽完用時可長達一個月。
紀效新書記載:“鳥銃原孔甚用鋼鑽鑽之,一日鑽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
在劉衍看來,明軍鳥銃生產效率低得令人髮指。解決的辦法有兩方面,一是改進鑽頭,二是改變鑽孔方式。
製造鑽頭的鋼很好解決,現在火器督造處就可以煉製出優質的鋼材來,不但可以用來製造鑽頭,而且還可以用來打造將來必須要研製的車床、衝床等裝置。
至於鑽孔方式,讓劉衍感到欣慰的是,譚曉大已經想到了有效的方法,那便是採用畜力的簡易車床。日後等條件成熟之後,譚曉大甚至還打算在將建議車床改為精鋼打造。
所謂簡易車床就是一個放大的橫置手搖鑽,不過是用畜力代替手搖。
原來鑽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鑽,而且豎著鑽,費時費力,採用簡易車床則是將槍管橫向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架子上自行旋轉,鑽頭刀具水平進給,這樣鑽孔的效率比原來提高數倍,原本要鑽一個月才能鑽出一根銃管,現在只要五六天就可以鑽出一根內膛光滑的優質銃管。
銃管制作成功,還可以看作對原有工藝的改進,接下來的製作就是革命性的改進了。
此時明軍裝備的火銃都屬於原始火繩槍,銃身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銃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相對於成熟的燧發槍而言,火繩槍的弊端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且緩慢。
戚繼光就曾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十幾道程式,而在同時期的歐洲,也有相關文獻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二十五個步驟,比大明的火繩槍還要繁瑣。
其次就是火繩槍在雨雪天氣和大風天氣無法使用,雨水會把藥門的引火藥打溼,大風會把藥門的引火藥吹走。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是致命的!
劉衍在後世見慣了各種先進火器,對於火繩槍的繁瑣步驟更是深惡痛絕。
用劉衍的話講:“一分鐘開兩槍的速度,是不可容忍的,更是致命的!”
於是此番研製的過程中,譚曉大專門設計了燧發槍的機制,解決了火繩槍的上述缺點。
燧發槍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在火銃手射擊時,只要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擊打在火門邊上,便可以冒出火星,從而引燃火藥擊發。
如此一來便大大簡化了射擊的步驟,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得火銃手的射擊速度趕上、甚至是超過了弓箭手,真正形成了火力上的壓制!
而且,讓劉衍更為驚歎的是,譚曉大不僅僅是仿製和學習,而且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
譚曉大為了讓自己設計的新式鳥銃可以在大風天氣裡使用,減少雨雪天氣對燧石的影響,還特意在藥池的上方裝了一個蓋子,火銃手在扣動扳機的時候,藥池上面的蓋子就自動開啟,以此來保護燧石,讓燧石時刻可以保持乾燥。
銃管和擊發裝置的製造過程看完之後,就意味著新式鳥銃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完善新式鳥銃的效能了。
比如使用精鋼製作銃身配件,以便加強新式鳥銃的堅固度及耐久度,用硬木製作木質槍托和銃身護木。
同時為了射擊得力,譚曉大還特意將新式鳥銃的槍托設計成公雞頸對接式,這樣一來更加容易握持及貼腮瞄準,在銃管末端設計了一個較為突出的簡易準星幫助火銃手瞄準。另外,譚曉大還準備加裝兩個精鋼製作的活動式槍揹帶釦環,方便墩軍將士們長途行軍。
劉衍此時心情大好,譚曉大仿製的這杆鳥銃,已經與後世近代的步槍外形非常相似了,雖然射程和射速還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跟這個時代的火器相比,已經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了!
從火器坊內出來,劉衍笑著對譚曉大說道:“下一步,譚主事有什麼打算嗎?”
譚曉大此時得到了劉衍的肯定,直覺得自己幹勁十足,當即說道:“屬下準備再招募一批工匠,人數的話控制在百人左右就好。另外製作燧發鳥銃的車床也要再增加五臺,屬下準備快速擴大燧發鳥銃的產量,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各哨墩軍將士手中的老式鳥銃更換下來。”
劉衍笑著說道:“好啊,那咱們就來一場大生產好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