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劉衍巡視完各處,依舊給宋灌等玻璃工坊的工匠發下賞銀,眾人歡欣鼓舞自是不提。
劉衍在大盤堡內住下一晚,第二天辭別陳勳等人,在苗紹率部護送下,前往鰲山衛城。
此時鰲山衛城外的水泥工坊塵土喧囂,工坊內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雖然在劉衍的大力推動下,各處商賈不少人都開辦的水泥工坊,但卻只是投資的性質,實際管理者依舊是主事韓峰。
位於鰲山衛城外的水泥工坊是劉衍所建,也算是所有水泥工坊的“總部”了,這裡產量最大,有什麼改良的技術,也是這裡最先應用,劉衍自然要到這裡來視察。
韓峰帶著劉衍四下巡視,說道:“大人,現在各處水泥工坊已經陸續投產,養活了不少百姓,另外還有一些商賈拉起人馬去建房賺銀子,也養活了不少人。眼下大災之年,也只有咱們靈山衛、鰲山衛能如此這般,即便是大災之年,也可以讓百姓吃上飯、賺到銀子。”
劉衍笑著說道:“所以本官要大興工坊、繁盛商事,這些都是可以富國強兵的。”
“大人高瞻遠矚,屬下佩服。”
“好了,說一說水泥的增產事宜吧。”
“是。”
韓峰說道:“如今加上各處新建的水泥工坊,水泥的產量可謂激增,所有水泥工坊的煅燒爐數量已經達到七十二座,再加上這段時間技術上的改良,每座煅燒爐每月的產量也從兩萬四千斤增加到兩萬六千斤,現在水泥的總產量在一百八十七萬斤以上。”
劉衍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一百八十七萬斤,六萬兩千多袋,算下來就是九百三十多噸,一個月的產量接近一千噸,在明末也算是高產了。
劉衍說道:“現在產量上來了,成本是否降低了?”
“大人明鑑,現在每袋水泥的成本也從八十文降到了七十五文。”
劉衍點了點頭,可見韓峰等人是用了心的:“算下來,水泥產業每月的收益在兩萬兩左右。”
韓峰說道:“兩萬多一點。雖然水泥產量看上去很多,但是算下來價錢卻很便宜,所以盈利不像別的工坊那般耀眼。不過屬下與所以的工匠都會繼續努力,不斷擴大產量、降低成本,為大人多賺銀子。”
劉衍笑著說道:“多賺銀子是好事,但是前提是要保證水泥的質量,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
“是,大人教訓的是。”
“好了,大家都很辛苦,這個月所有人發雙倍工錢,你發三倍。”
“謝大人!”
從水泥工坊離開,劉衍便回到了即墨營城。
另外其餘幾個工坊劉衍並沒有時間去轉一轉,只是派王炆鎮代為視察了一番,幾天後王炆鎮也將資料包了過來。
曬鹽場的標準鹽池已經增加到四十個,每月平均產量在八萬斤左右,每月純利增加到了十萬兩銀子。
車輛工坊籌建時間不長,但是產量也增長了一些,從每月生產新式馬車兩百輛,增加到了兩百五十輛,成本也從二十八兩降低到二十五兩銀子。
車輛工坊每月收益為四萬兩左右。
燈具工坊的產量從每月三千個各式燈具,增加到四千個,成本從每個燈具平均二兩銀子降低到一兩五,按照平均每個燈具售價五兩銀子計算,每月可收益一萬四千兩銀子。
酒坊的產量也是激增,不但坊內工匠從三百五十人增加到了六百五十人,蒸鍋也從三十口增加到七十口,每口蒸鍋每月消耗的高粱從九十石增加到了一百石,每月可產燒鍋酒將近五十萬斤!
現在的行市,燒鍋酒每斤的價格從八十文漲到了九十文,可是高粱的價格卻從每石一百六十文降到了一百三十文。如此一漲一降,酒坊每月的收益便有四萬三千多兩銀子。
劉衍算了一下,現在這幾個工坊,每個月可以給自己帶來三十八萬兩銀子的收益,完全可以承擔養兵、打造兵備、鐵撅山鐵料場的所有開支。
“看來後世經營國企、央企的經驗,真的值得借鑑!”
劉衍心中感嘆一番,隨即便派人聯絡德王,約定具體的交割日期,並且派人在青州府城內盤下了一處鋪面,作為一處貨棧對外經營。但是這處貨棧的主要作用,卻是用來與德王府交割錢貨。
“此時就讓宋功明去辦好了。”
劉衍將此事交給宋功明後,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隨即將精力放到了新軍上面。
“錢糧暫時夠用,可以開始擴編兵馬了。”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