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滿人就是趕上了千年狗屎運!
話分兩頭,這邊洪承疇介紹完督標營的實力,不說劉衍聽得頻頻點頭,就是監軍馬紹愉、張若麒,以及楊國柱、吳三桂等人也是紛紛讚歎,讓洪承疇心中很是滿足。
此時的天氣是早晚涼爽,但是中午的太陽就頗為猛烈了,特別塵土一起,讓人燥熱非常。
大軍一路沿著官道行進,很快就出了京師地界,沿途的官道有很多都是年久失修,坑坑窪窪不說,上面還滿是厚厚的泥沙粉塵。有些泥坑表面平整,若一腳踏上去,粉塵就撲了你一身一臉,再光鮮的衣甲,不久後就成了民夫乞丐。
待到過了玉田,不少明軍士兵便沒有了出發時侯的狀態,他們一個個叫苦連天,不少人都開始罵罵咧咧,行軍也是拖拖拉拉的,要不是各鎮總兵官的威望很足,對各部的約束也算得力,估計此時已經開始出現逃兵了。
劉衍都看在眼裡,不免對各鎮兵馬有些鄙視,暗罵:“繡花樣兒枕頭兵。”
馬紹愉與張若麒見了也是皺眉,洪承疇更是擔憂不已,嚴令各部總兵官嚴加管理,絕不能出現逃兵,否則嚴懲不貸。
劉衍看著各鎮總兵官忙前忙後的約束兵馬,各鎮之中,也只有吳三桂、曹變蛟、楊國柱三人的兵馬稍好一些,王廷臣、左光先的兵馬次之,其餘眾人,特別是唐通、馬科、王樸三人的兵馬,那完全就是沒有樣子看了,如同一大群“郊遊”的兵油子,全靠各鎮總兵官的家丁約束、彈壓,才維持了大軍的完整。
於是劉衍也是搖頭嘆息,難道皇朝末世,勳貴與軍功後代,都會成為八旗弟嗎?滿洲人崛起時也算武勇,到了清末,何等的德性與窩囊?這個問題何解呢,他不由深思。
由於天氣酷熱,此後大軍便按照洪承疇的命令,大軍正午到申時歇息,上午與晚時前趕路,這樣總算避開了最炎熱的那段時間,各路兵馬的狀態也稍好了一些。
四月二十九日,洪承疇率各路大軍到達山海關,出了山海關,就是關外了。
大軍到達山海關時,己近黃昏,夕陽穿射過來,給這座雄關蒙上一層金色的光輝。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
明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而後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二百六十三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
山海關城周長約四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一千三百五十米的平原長城。
而山海關的整體防禦體系還不單單是一座關城、些許長城,自北向南還包括北翼城、東羅城、威遠城、南翼城、威海城、寧海城、老龍頭,眾多的城池與長城相連,組成了一套完善的防禦體系,進可攻、退可守。
這也是為什麼,清軍自始至終都沒能拿下山海關的原因,每次入關都是繞路,就算是甲申國難時大舉入關,也是因為吳三桂投降,否則山海關依舊穩如泰山。
此時洪承疇率領二十五萬大軍抵達,守關的軍將及城內百姓為了迎接大軍,組織了盛大的鑼鼓隊。潮水般的歡呼,喧天的鑼鼓中,洪承疇率領劉衍、楊國柱、王樸、曹變蛟、王廷臣、吳三桂、馬紹愉,張若麒等人踏著古老的城牆階梯,出現在了城樓之上。
從他們的角度看著城下,只見各部全副武裝的大明士兵,正以整齊的步伐不斷穿過雄關,進入關外的土地。
旌旗如海、長槍入林,浩浩蕩蕩的大軍洪流,前面望不到頭,後面望不到尾,一路向北出關而去……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