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見老農

此時杜峰等人在來的路上聽聞了青萊鎮銀幣的事情,知道三百、一百枚銀幣,其實就是三百兩銀子、一百兩銀子,杜峰四人激動

的放下碗筷,不斷的磕頭感謝。

劉衍笑著讓幾人起來,說道:“你們四位先下去休息幾天,住處王部長已經安排好了。三天後,你們便到農部報到,協助張部長推廣番薯。”

“遵命!”

劉衍又對王炆鎮說道:“王部長舉薦有功,也獎賞一百銀幣,另外今年你在政務部的俸祿,也提高一成。”

“哈哈,謝總鎮!”

王炆鎮笑呵呵的帶著杜峰等人下去安頓,劉衍則留下了張耒。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紅薯等,這個東西的葉莖都可以吃,在後世幾乎國人無人不識,可是在此時的明末,知道這個東西的人卻寥寥無幾。

劉衍記得,歷史上把番薯引進中國來的人,名叫陳振龍。這個陳振龍是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後來鄉試卻沒考上,於是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

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也就是番薯,見這種東西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很想把它帶回祖國,便不顧盤踞在呂宋島的佛郎機人禁令,將番薯藏起來帶著出境,沒想到被海關查收到,受到了嚴厲的拷打,幾乎喪命。

隨後陳振龍用了類似於杜峰的辦法,把番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再塗上汙泥,終於瞞天過海帶回福州,趕快上報當時的巡撫金學曾,慶幸的是巡撫金學曾非常重視,下令著重培植。

番薯在廣東福建得到了越來越多農

民的喜歡,一畝地番薯可以產出數十石,產量相當於稻穀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樣,貧瘠的土地也照樣能豐產。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明朝末年,江南地區水患嚴重,糧食產量大減,徐光啟於是從福建把甘薯帶回到上海,並推廣到江蘇種植,取得了很好的賑災效果。

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時期,陳振龍的子孫早不知道去了哪裡,福建那邊種植番薯的農戶也沒剩下多少,又被鄭芝龍把持,其他地方甚至連番薯這兩個字都沒聽說過,劉衍才不得已將目光重新放在呂宋那邊。

幸好杜峰不辱使命,真的帶回了番薯秧苗!

“大人,這就是番薯?這個東西真的能代替糧食?”

劉衍肯定的說道:“沒錯,這是一種比稻麥產量更高的糧食作物,而且非常耐旱,眼下大旱之年,也依然可以種植、收穫。不過要防備蝗災,要多準備一些雞鴨在農田四周餵養,並且想辦法防治。”

張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說道:“這秧苗都是一節一節的,真的能種活?”

見張耒半信半疑的樣子,劉衍說道:“相信我,具體的種植技術,讓那個杜峰教給農部的技術人員,要儘快部署下去。”

“青州府城這邊基本上見不到蝗蟲的蹤跡,現在府城周邊劃定一處農田,作為試驗田,將這些秧苗儘快種植下去,以免這些秧苗死掉。”

“本鎮會從親衛

營中抽調兵馬,日夜駐守在試驗田周邊,你也暫時將賑災的事情交給手下人去幹,你帶著杜峰就釘在試驗田裡,這頭一茬番薯,必須種植成功,這可關係到青萊鎮,乃至山東、天下億萬百姓的口糧問題,多重視都不為過!”

“總鎮放心,屬下看,杜峰他們也別休息三天了,明天我們就出城尋找合適農田,先幹起來。”

“也好。”

劉衍說道:“你告訴杜峰他們幾人,只要番薯順利種植下去,並且成功存活了,本鎮給杜峰賞賜一百銀幣,另外三人每人賞賜五十銀幣。等到收穫的時候,每十石番薯,獎勵他們五十銀幣,上不封頂!”

“另外農部參與的所有人,也都有賞賜,每十石二十銀幣!”

張耒聽著這麼高的賞格,也是嚇了一跳,說道:“總鎮放心,他們聽到這些賞格之後,估計會比照顧親爹都要上心的,只要秧苗沒問題,收穫就一定沒問題。”

“嗯,那就好。”

“另外,跟隨杜峰一起出海遇難的兄弟,你讓杜峰擬定各名單,與幕府的存檔核對無誤之後,立即發下撫卹,從優從重從快!”

“是。”

隨後張耒將所有的番薯秧苗小心收好,急匆匆的帶人去找杜峰等。

劉衍則看著外面發黃的天際,這樣的天色與此時乾旱、蝗災的年景非常匹配,讓劉衍心中非常沉重。

按照後世的經驗,番薯需要在每年三月左右種下,三到四個月左

右便可以收穫。山東這邊可以做到一年一熟,而南方條件好,可以做到一年兩熟。

劉衍估算著帶回來的番薯秧苗,四個人大概帶回來幾十段,種下去也沒多少,估計今年的收穫,都要作為來年的種子使用。

“希望番薯的收穫季節能趕的上,希望在幾年之內可以推廣到整個青萊鎮各處。”

劉衍知道明末天災不斷,要是沒有番薯這種高產作物作為保障,在連年災禍之下,就算是青萊鎮各處,也是會餓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