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劉衍看著滿朝文武,有人失落,有人激動,有人錯愕,有人若有所思,百官百樣,大殿之中陷入了不同尋常的沉寂。
“此外,本公還有一道命令:現在朝中除了都察院、五寺之外,共有禮部、吏部、刑部、工部、民政部、財政部、國防部、裝備部、參謀部、農事部、衛生部、軍情部、商務部,十三部,這十三尚書全部入閣,為內閣大臣,今後大明的軍國大事,均由內閣發出,交陛下批紅,然後轉各部執行。”
也是從這一天開始,大明十三尚書的稱呼便流傳開來,雖然日後劉衍又對各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部的數
量也或增或減,但是十三尚書作為一個稱呼,也被民間百姓習慣使用,專門作為內閣大臣的代名詞。此為後話。
此時大殿上,陳新甲和蔣德璟神色複雜的看著劉衍,二人的結果還算是非常好的,至少在改革後的朝廷中,還佔據著一席要地。
可是其餘眾臣就不一樣了,隨著六部擴充為十三部,各部的侍郎、員外郎都要大換血,劉衍麾下幕府的大批官吏要進入朝廷為官,原本六部的許多官吏將會被裁撤掉,勢必會有很多人對劉衍懷恨在心。
可是劉衍對此也並不在意,古今中外,凡是改革就一定要流血,關鍵是流誰的血!
劉衍已經做好準備大開殺戒了,只要能夠讓華夏衝出困境,殺人也是必要的一個過程。
“朝廷的改革就是這樣,各部的整頓要在兩個月內完成,期間北京城要實行軍管,任何人都要以軍令為先。”
“兩個月後,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府、州、縣都要逐級進行改革,原本的六曹也要改革為十三曹,地方的具體整頓方略,本公會在一個月內下發到各府執行!”
眾人再次被劉衍的舉措震驚了,蔣德璟忍不住站出來說道:“閣老,茲事體大,是不是現在北直隸、山東兩地執行,看成果如何,然後再推廣到全國?”
劉衍斬釘截鐵的說道:“就是因為茲事體大,本公才要直接全國推行。本公也不怕諸位知道,這套新政要抑制
土地兼併、追回被侵佔的軍屯耕地、要限制豪強劣紳、要禁止官員經商買地、要重視工商發展、要裁撤軍官家丁、要整頓天下衛所兵馬、要限制將領擁兵自重等等,每一項都會引發動盪,每一項都會引來屍山血海!”
“所以新政必須全國同時推廣,不能緩慢推行,否則那些阻擋新政之人,便會有時間做出應對,阻撓新政的推行!”
聽了劉衍的話,蔣德璟、陳新甲和滿朝文武都被嚇住了,劉衍這是要與全天下的鄉紳、豪強、官吏為敵,他是要找死嗎?
可是當眾人看到大殿上虎視眈眈的新軍將士,想到劉衍戰無不勝的戰績,想到已經被新政打造得鐵桶一般的山東,所有人都知道,劉衍絕不是在找死,也許劉衍真的有能力將這個新政推行下去。
即便新政改革失敗了,劉衍也還有山東這個退路,這便是劉衍的底氣所在!
劉衍見蔣德璟不再說話,陳新甲也沉默不語,朝中再無反對之聲,至少明面上是沒有了,於是便說道:“今日朝議到此結束,諸位等候與幕府各部對接改革之事吧,散了!”
滿朝文武心事重重的離開了大殿,陳新甲和蔣德璟看了看劉衍,也是滿腹心事的離開了。
王承恩此時走到劉衍跟前,擔憂的說道:“閣老,這樣真的可行嗎?雜家這心裡怎麼一直通通的跳,就是不踏實啊,這新政再好,可是怎麼看也是禍亂根由
啊!”
“禍亂?”
劉衍冷聲說道:“新政推行之下,肯定會有禍亂的,公公就將那些禍亂之人,當成大明涅盤重生的祭品好了!”
王承恩惶恐不已,失魂落魄的離開了大殿。
與此同時,遼東盛京西面八十里外的沙嶺墩,多爾袞、多鐸、代善率領滿清殘部將近七萬大軍抵達這裡,在寒風中安營紮寨。
在沙嶺墩的墩臺上,多爾袞、多鐸、代善三人望著東面的曠野,目光所及之外就是盛京,是大清的國都所在,也是三人最終的目的地。
“睿親王,我安排的後面的斥候送來的訊息,陛下全軍覆沒了,肅親王、安平貝勒、鄭親王、饒餘貝勒、武英郡王全都戰死了,還有蒙古兩黃、兩藍旗、外藩蒙古各部,以及漢軍各旗,全都完了!”
多爾袞靜靜聽著代善的稟報,臉色也越發的難看起來,旁邊的多鐸更是臉色慘白,這一戰敗得太慘了。
代善忽然看向多爾袞,問道:“睿親王,咱們這樣做,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多爾袞猛地瞪向代善,面目猙獰的說道:“我比皇太極更瞭解劉衍,自從劉衍出現之後,戰爭已經不同以往了,我大清滿蒙鐵騎再無用武之地,唯有向劉衍一樣操練新軍,才是我大清唯一的出路!難道禮親王認為,我率部撤軍,將陛下他們丟給劉衍,當真是為了爭奪皇位?不!皇位我甚至都可以放棄,我要的是大清的變革,要
的是大清能夠入主中原!而這些,只有我能做到,所以皇太極,必須得死!”
「感謝書友樹苗天下飛捧場,東仙在努力碼字,為大家奉獻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