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還要仰仗自己率軍擊敗李自成、救出洪承疇,在這個時候要拿掉自己,奪了自己的兵權和根基,這他媽的是什麼騷操作?崇禎帝是不是嫌亡國的速度太慢了,想給大明帝國喪鐘的敲響提提速?
所以這個自稱是王承恩派來的小太監稟報完畢,劉衍第一個反應就是:丫是肯定是李自成派來的奸細,要離間自己與朝廷的關係!
於是便有了苗紹、陳勳、許銘三人暴打小太監的場面,可是三人幾乎將那小太監打成殘廢,小太監也依然沒有改口,劉衍便揮了揮手,說道:“給些銀子,讓他走吧。”
“還不快滾!”
“是,雜家這就滾!”
那小太監掙扎著起身,狼狽的逃出了大帳,隨即苗紹便問道:“督臣,這個太監不能留啊,那是個隱患,不如殺了!”
劉衍說道:“王承恩是個人精,他會善後的,自有人滅口,不用咱們動手。”
陳勳擔憂的說道:“督臣,陛下要免去督臣山東總督的職務,這算哪門子事啊!督臣準備怎麼辦?”
許銘想的更深一層,說道:“是不是督臣不準備返回山東的事情,被陛下看透了?”
其餘王越、汪博、張義、荀景雲、錢樰、沈拓等人也全都在場,眾人對此也非常的擔憂。
而劉衍則是下意識的搖了搖頭,崇禎帝雖然也是一個聰明人,但是其性格缺陷太嚴重了,又太信賴那些東林黨人,對於權謀方面並沒有
高深的造詣。
如果是嘉靖、萬曆那樣幾乎是萬年老狐狸的存在,劉衍自然會如履薄冰,可是崇禎帝與這兩位“先帝”相比,就是一個小白,至少在帝王權術上,根本不是一個層面。
倒不是劉衍看不起崇禎帝,而是現在劉衍只是就事論事,並沒表露出任何準備率軍駐紮北京的企圖,崇禎帝定然是看不出劉衍下一步計劃的。
“也許,咱們的陛下是被朝中那些文官灌輸了太多的東西,認為武將就應該聽令,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反抗,否則就是欺君罔上,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打壓!”
劉衍苦笑著說道:“陛下是把我當成曹操,甚至是董卓了!”
苗紹不以為意的說道:“我看咱們這位陛下雖然勵精圖治,可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結果就是越忙越亂,越勤政國朝敗亡的就越快!督臣也不必拘泥於虛名,該幹什麼就放手去幹,反正有咱們十幾萬將士追隨,有何可懼!”
陳勳、許銘、王越等人也是紛紛贊同,就連一向古板的荀景雲,此時也是微微點頭。
劉衍點了點頭,但是心中依然很不舒服,甚至很寒心。自己率領新軍將士浴血奮戰,可以說已經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至少暫時已經解決了滿清入關的威脅。
可就算是這樣的巨大功勞,崇禎帝依然秉承著自己的一套理論,依然聽從朝中那些文官的荒謬論調,將自己與大軍將士當成威脅皇權
的首要存在,如何不讓人寒心?
後世史學家都認為,崇禎帝是最不像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他勤政愛民、勤儉節約、痛恨腐敗、對外強硬,可以說聚集了一個明君應有的所有屬性。
但是崇禎帝也有著固執、刻薄、寡恩的性格,而且最為嚴重的是,崇禎帝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如何治理國家,在國政中偏聽偏信,將文官,具體點是東林黨這樣的清流當成忠良,一上來就剷除了魏忠賢,裁撤東廠、西廠,自廢耳目、破壞朝局平衡,讓東林黨一家獨大,形成所謂的“眾正盈朝”的局面。
也就是這樣的局面,讓魏忠賢時代還能夠維持的遼東局勢、西北局勢,幾乎是瞬間土崩瓦解,讓大明進入到遼東大片國土淪喪、西北百萬流寇肆虐的境地!
所以此時劉衍非常贊同苗紹的話,崇禎帝有一顆挽救大明的心,卻沒有挽救大明的能力,所以越忙越亂。
如果此時是承平時節,也許崇禎帝會是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或者是一個碌碌無為的過渡君王。
可是崇禎帝的運氣太差了,不但遇到了明末這個大亂世,還遇上了東林黨這些奇葩臣子,遇到了滿清這個運氣爆棚的“撿漏”王,遇到了李自成這個千年難出一個的攪屎棍,遇到了吳三桂這個足以排到歷史前三的大漢奸,也真是可悲可嘆了!
此時劉衍盯著大帳內鋪在桌子上的輿圖,終於下定了決心,對
苗紹、許銘、陳勳等眾人說道:“咱們一路從大盤墩走來,其中的艱辛有多少,大家心中都有數,如今咱們到了最難的關口,將來何去何從,本督現在要做一個決斷了!”
苗紹、許銘、陳勳、荀景雲等人紛紛抱拳,大聲說道:“屬下願隨督臣刀山火海,一往無前!”
“好!”
劉衍大聲說道:“如今大明就好像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勇士,非一劑猛藥不能救治,而本督與諸位便是這味猛藥,咱們在山東推行的新政,便是這味猛藥!”
“想讓大明將這味猛藥喝下去,就需要咱們兵行險著,甚至是以身犯險了,不知道諸位可願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