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七十四章 財產稅

嶽明點頭說道:“既然這樣,那下官就將這些細則完善一下,形成一個題本,交內閣審議透過好了。”

“嗯。”

隨後劉衍對宋公明說道:“商人和地方計程車紳、豪強也是如此,必須在限定期限內完成報備。不過報備之後並不需要繳納財產的三成,只是在子嗣繼承家產的時候,要向朝廷繳納三成的財產稅。”

“是。”

宋公明說道:“關於商賈、士紳、豪強的細則,下官會詳細擬定。”

隨後劉衍又補充道:“不管是官員還是商

賈、士紳、豪強,繳納財產稅都是有一個金額限度,官員是家財五千兩以下的不用繳納財產稅,商賈、士紳、豪強是家財五萬兩以下不用繳納。”

“是。”

其實劉衍一開始是計劃仿效後世的辦法,採用階梯扣稅的細則,家財越多,累計繳納的財產稅就越高,家財越少,繳納的比例就越低。

只是這樣一來具體的操作就太過複雜了,以現在大明帝國的行政效率,以及廉潔程度來看,即便新政全面推行完畢,也無法將這套過於細化的財產稅操作做好。

所以劉衍只好直接簡化,不管財產多少,只要超過了徵收限度,便一律是三成。

隨後劉衍與嶽明、宋公明帶著財政部、商務部的官吏忙碌了幾天,為新政再填一條。

當劉衍拿著財產稅徵收的方略來到御書房的時候,崇禎帝正在翻看此前內閣上報的奏章。

“劉閣老坐吧。”

“謝陛下。”

崇禎帝放下手中的奏章,說道:“目前新政已經在北直隸、山東、宣府、山西、河南、南直隸、四川全面鋪開,各地的流民數量大大減少,朝廷的歲入也開始增加,這些都是劉閣老的功勞,朕是看在眼裡的。”

劉衍謙遜了一番,然後便拿出了財產稅的方略,說道:“這便是臣聯合財政部、商務部擬定的財產稅方略,請陛下過目。”

崇禎帝看過之後,問道:“如此,朝廷可增收多少?”

劉衍說道:“財產

稅除了官員的首次報備的時候會收取一筆之外,剩下的時候只有官員、商賈等富人家業傳承的時候才會收取,所以每年增收多少,確實不好統計。”

“不過臣估計,光是我大明上下官吏報備收取的金額,就絕不會少,經內閣估算,朝廷至少可收取白銀三萬萬兩!”

“多少!”

此時崇禎帝已經全完沒有了帝王的風範,直接站了起來,大聲叫嚷著。

王承恩也是瞪大了雙眼,一副要吃人的樣子。

其實這並不是劉衍在信口開河,按照吏部的底檔,眼下大明先不說地方,只是京城朝廷的官吏,就有八百八十二人,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京城中八、九品等未入流的官吏,都還沒有統計在內。

而地方上呢?

按照吏部的檔案記載,賬面上的文官數量為兩千四百四十五人。加上各地的衛所兵將,這個數字恐怕要翻一倍。

如今在吏部賬面上的大明文官武將至少有八千二百一十七人,以劉衍對大明官場的瞭解,這個數字肯定是有水分的,各地實際的官吏人數至少要再上浮三成,就按照一萬一千人計算好了,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

然後就是按照財產在五千兩以下官吏佔兩成,僥倖矇混過去的官吏佔一成計算,以這幾次抄家的經驗來看,大明官吏家中有十幾萬兩銀子是“標配”,只多不少,暫且按照十五萬兩計算好了。

如此算下來,三成

的財產稅,朝廷便可以收取至少三億四千六百五十萬兩!

一開始劉衍聽到內閣計算出這個數字的時候,也是嚇了一跳,大明竟然有這麼多的銀子?

可是轉念一想,自從大明隆慶開關之後,大明出產的絲綢、瓷器、茶葉、手工品就暢銷海外,哪怕後來朝廷再度禁海,可是民間走私、朝廷官營的海外貿易始終沒有斷絕。

可以說自從隆慶開關之後,大明的對外貿易就一直是貿易順差。按照史料記載,到了天啟、崇禎兩朝的時候,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入了大明!

只是這些數額巨大的白銀都流進了官商集團,裝進了豪強、士紳的荷包裡,大明朝廷並沒有分到多少利益,這也間接造成了明末朝廷的財政困境。

所以大明並不是沒錢,相反還非常的富有,富有得超出劉衍的想象,在大明官商集團的錢庫裡,至少有幾億、甚至是幾十億白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於是面對崇禎帝和王承恩的驚詫,劉衍說道:“陛下沒聽錯,是至少三萬萬兩白銀!只要財產稅連同新政推行下去,今後至少十年之內,朝廷都不會再為錢糧而困頓了。”

崇禎帝聽完之後頹然的坐下,然後咬著牙憤恨的說道:“朕准奏了!劉閣老就放手去幹,替朕,將他們貪去的銀子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