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銅、鐵四類礦產,民間依然不得開採,只能由商務部組建的礦業商社投資開採。”
“同時改農事部位國土部,管轄除負責耕種、收繳田稅、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農事之外,還要對全國礦產進行管理,凡是民間、商事部新開礦產,都要由國土部新設的礦業司進行審批,已經開採的礦產,也要向國土部礦業司進行報備。”
隨後劉衍對張耒說道:“今後張尚書便要兼管農事和礦業了,所以要儘快瞭解大明各地礦藏情況,派人核實各地的開礦情況,並且要儘快拿出一套礦稅的收取細則來,每一種礦產都要有相應的稅率。今後礦稅這塊,便由國土部負責收取,移交財政部。”
張耒手中的權柄又增加了一大項,頓時喜笑顏開,當即抱拳領命。
不過參謀部尚書陳新甲還是有些擔心,說道:“閣老,開礦之事重大,如果天下礦藏開的多了,勢必會造成礦徒聚集,也會讓不少豪強趁機暴富,到時候地方上遍佈豪強,對朝廷、對百姓都是隱患。”
劉衍點頭贊同,不過卻說道:“所以朝廷要加強兼管,地方上的大戶可以開礦,可是產量、用工情況等都要年年向朝廷報備,由當地衙門進行兼管,礦稅也要按時繳納,要保證礦工的安全和收入等等。這方面,國土部要制定嚴格的規定,決不能放鬆。”
劉衍自然明白,以現在大明的治國水平,肯定不能與後世相提並論,將來只要大明對地方的管控力鬆懈,肯定會出現陳新甲所擔心的事情。
不過劉衍卻並不是很擔心,因為以目前大明的發展前景看,即便有人糾集礦工鬧事,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鎮壓。
劉衍總不能因為擔心有人鬧事,擔心會有豪強產生,就放著礦產資源不開發,眼看著裝備部建設的軍工基地缺乏原料,看著大明的開採、冶煉等技術得不到發展吧?
如果劉衍真的那樣做了,便是因噎廢食!
張耒當即立下了“軍令狀”,當日朝議散去,張耒便開始對農事部進行整頓,僅僅四天之後,大明國土部便掛牌辦公了,開礦禁的一系列事宜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之中。
而在這個時候,劉衍則在御書房,向崇禎帝稟報開礦禁的事宜。
因為按照大明律的規定,大明山川礦藏的收入應該是歸皇帝內帑的,用於皇族的用度開銷。
此番劉衍準備開礦禁,本質上就是在搶崇禎帝的銀子,雖然各地民間開礦已經早就開始,朝廷也無力兼管、收稅,劉衍不管,崇禎帝也收不上錢來。
不過劉衍還是正式向崇禎帝稟報了此事,並且承諾,每年朝廷會拿出礦稅的兩成,由大明皇室支配。
“陛下,臣準備將礦稅的收入一分為三,皇室佔兩成,大明各縣佔一成、各府佔一成半、各道佔一成半,朝廷佔四成。”
由此,劉衍將礦稅作為一種“財政補充”的手段,既可以增加大明中央政府的收入,也可以讓地方上的府衙跟著喝湯,還能分給崇禎帝一部分使用,可謂一舉三得。
對此崇禎帝沉吟了一會兒,便答應了下來,甚至痛快得讓劉衍也有些詫異。
其實崇禎帝心中也是明白,就算自己不同意又能如何,如今大明國政全在劉衍一人手中,自己這個皇帝也是被劉衍舉起來的,根本沒有什麼話語權。
如今劉衍每遇大事還能稟報自己一番,收了礦稅還能想著分給自己一點,崇禎帝還能說什麼?又敢說什麼?
不過為了顯示皇帝的威嚴,崇禎帝頓了頓,還是說道:“即便開了礦禁,朝廷也要杜絕豪強聚集礦徒之事,否則李自成之禍便是前車之鑑!”
劉衍自然答應不提。
從御書房出來,劉衍朝著午門走去,此時的天氣還很是寒冷,劉衍呼吸著清涼的空氣,只覺得心中舒爽無比,暗道:“如今朝中之事大多塵埃落定,是時候準備動身前往福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