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六十九章 入朝準備

“朝鮮”一詞本為東方古國的國名,高麗王朝開始將本國與“朝鮮”掛鉤,併成為其別稱。如高麗後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韻紀》中如此介紹本國:“遼東別有一乾坤,鬥與中朝區以分。洪濤萬頃圍三面,於北有陵連如線。中方千里是朝鮮,江山形勝名敷天。耕田鑿井禮義家,華人題作小中華。”

後明太祖朱元璋在賜高麗的詔書中寫道:“諮爾高麗國王王顓,世守朝鮮……”。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理由是:“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

李成桂遂於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聖旨,定國號為朝鮮。自此,只要是在莊重場合下,朝鮮小朝廷都會冠以上國名號作為全稱,如“有明朝鮮國”。自從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後,就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

朝鮮王朝的官職和官銜稱為兩班,等級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九品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武將制度,大將為一品,副將、參將從二品,正領、副領、參領、正尉從三品,副尉、參尉從六品,正校、副校、參校另外決定。

在朝鮮國王下面,有輔佐機關——議政府,其首領為“領議政”,俗稱“領相”。領議政之下為左右議政,俗稱“左相”和“右相”,與領議政同為正一品。再下為從一品左右贊成、正二品左右參贊。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檢詳、正八品司錄。議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戶、禮、兵、刑、工),相當於同時期明朝的六部。

朝鮮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鮮八道轄境自永樂十五年以後基本穩定,僅區域性有所變遷。道下為大都護府、牧、都護府、郡、縣。

朝鮮王朝實行文人治軍和兵將分離制度,無定將、無定卒,類似輪流服役的預備役軍隊,而非常備軍。

朝鮮建國前期軍備充足,規模最大時有軍隊近十五萬人,全都是職業兵卒,戰鬥力很可觀。

朝鮮的軍事制度以五衛製為主,軍隊分為五衛:義興衛(中衛)、龍驤衛(左衛)、虎賁衛(右衛)、忠佐衛(前衛)和忠武衛(後衛)。

在中央設兵曹和五衛都總府統一掌管軍政和軍令,這一點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軍都督府制度了。平時,五衛輪流承擔宮禁警衛任務;戰時,五衛赴前線作戰。五衛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所屬人員平時為農民,戰時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資全部自給自足,國家沒有養兵的財政負擔。

只不過到了後來壬辰倭亂之時,朝鮮國內承平日久,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丙子虜亂時期,朝鮮君臣求和之切,軍隊更是毫無鬥志,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

朝鮮中期已經到了軍備廢弛的地步,為了提高軍力,朝鮮君臣購得戚繼光《紀效新書》,成立訓練都監,訓練都監成為朝鮮王朝後期三百年最重要的軍隊建制,開啟了朝鮮軍隊職業化的道路。

不過這些努力在劉衍看來,也不過是朝鮮棒子在自欺欺人罷了,基本上對朝鮮軍力的提升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

十月初,劉衍率領國防軍第三軍到第六軍、國防軍第十一軍到第十六軍四十多萬精銳抵達鴨綠江西岸。

此時的鴨綠江沿岸已經是寒風陣陣,以朝鮮冬日的嚴寒氣候,以及如今小冰河期的殘酷天氣,眼下並不是進攻朝鮮的最佳時機。

劉衍率軍抵達江邊的時候,並沒有冒進直接開進朝鮮境內,而是將各支國防軍將士部署在沿鴨綠江一線,從北面的大奠堡、永奠堡、長奠堡,一直到南面的險山堡、湯站堡、鎮江堡等地,明軍各部一字排開,開始依託各處城堡休整待命。

而總兵官施大瑄率領的北洋艦隊也已經抵達了岸邊,將鴨綠江入海口附近的獐子島作為明軍糧草的轉運之地,從這裡進入鴨綠江抵達明軍駐紮各處,只需要一天到兩天時間,非常的方便。

同時,按照劉衍的命令,北洋艦隊第一支隊參將施琅更是直接出擊,打響了入朝的“第一槍”,率部搶佔了皮島,將這處位於朝鮮鐵山外海的重要據點拿到手,作為北洋艦隊主力的集結地點,以便對朝鮮國施壓。

如今劉衍的中軍設立在鎮江堡,這裡就是後世的丹東市,此時則是遼東的軍事重鎮,城堡比較完整,距離鴨綠江也非常近,便於劉衍指揮各軍作戰。

此時在堡城內,劉衍在中軍是在一處原來的參將官廳裡,各軍的總兵官已經全部到齊,準備參加大軍調動後的第一次軍議。

國防軍第三軍總兵官張義、第四軍總兵官汪博、第五軍總兵官沈拓、第六軍總兵官苗紹、第十一軍總兵官韓秦、第十二軍總兵官魏漢、第十三軍總兵官尚自立、第十四軍總兵官田鎮北、第十五軍總兵官鄭成功、第十六軍總兵官陳暉,以及北洋艦隊總兵官施大瑄全都趕來,眾人齊聚一堂,等候劉衍發號施令。

劉衍與眾人寒暄了幾句,便直接進入主題:“今日軍議,不是部署進攻朝鮮之事,而是要讓各部將士安心就地休整,我軍短時間內暫時不會進入朝鮮作戰了。”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是大吃一驚,數十萬精銳已經集結完畢,朝廷籌集的三個月錢糧也已經運了過來,為何又不打了?

劉衍看著眾人疑惑和不甘的表情,說道:“現在已經入冬了,朝鮮的冬天甚至比遼東還要寒冷,在如此天氣下,三個月時間根本不可能結束戰鬥。甚至在寒冷天氣以及風雪的阻擋下,我軍以戰逼迫朝鮮投降的策略也不一定能成功。”

“所以本公決定,將進攻朝鮮的時間延後,初步定到明年開春之後。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本公要先辦好其餘幾件事情。”

眾人聞言神色各異,沈拓擔憂的說道:“閣老,如今朝廷提供給大軍的錢糧,只能支撐三個月的時間,如何堅持到明年開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