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州島北面的外海上,一艘日軍水師的關船快速朝著一支艦隊駛來,然後在一艘大安宅船的旁邊停靠,用繩索將一封情報投擲到甲板上。
很快,酒井忠勝便拿到了這封情報,得知濟州島囤積的錢糧被明軍突襲劫走,頓時暴跳如雷,怒聲吼道:“明人無恥!”
此時酒井忠勝自然不會記得,自己還曾準備將濟州島囤積的錢糧運走一部分,此時卻發了怒。
周圍的日軍將領都是變色,如此一來,正在撤離中的日軍各部就無法在濟州島獲得補給,返回日本的路途上,大部分的兵馬都將斷糧了。
而且以日軍的航海技術而來,還必須在濟州島中轉一番,否則發生海難的機率也會大大增加,而中轉的話,歸途所需的時間就註定又要增加了。
想到這裡,酒井忠勝只能下令,讓各部中轉的時間縮減到一天。至於各部的存糧問題,目前各部都有兵馬在海上航行著,酒井忠勝也沒有能力一一通知到位,也只能讓各部自求多福了。
就這樣,五十萬日軍的大撤退,因為明軍突襲濟州島而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一場“飢餓之旅”,後世日本史書曾記載這段歸途,日軍各部攜帶的糧食只能支撐兩、三天的時間,原本就算能夠在濟州島獲得補給,從朝鮮長興府到濟州島的這段路途,也要斷糧一到兩天的時間。
可是隨著濟州島囤積糧食的喪失,日軍各部兵馬在海上斷糧數日之久,甚至日軍第三軍的一部兵馬因為遇到了逆流和海風,形成延誤了四天,於是在海上斷糧十幾天之久。
這樣的局面讓日軍各部兵馬軍心動搖,不少船隻的兵丁都發生了動亂,甚至是內鬥。
當酒井忠勝率部最終全部抵達日本本州島的時候,五十萬大軍之中竟然有兩萬多人的折損,這樣的結果讓德川家光無法接受,當即下令剝奪酒井忠勝一萬石的封地。
與此同時,劉衍也率領大軍抵達了漢城,此時李倧被安置在朝鮮王宮之內。經過一連串動亂的朝鮮王宮,此時已經變得無比的蕭條,到處都能見到殘垣斷壁,還有不少焚燒過後的痕跡,王宮內也看不到多少宮女和侍衛,冷冷清清的好像是一處廢墟一般。
李倧原來居住的寢宮更是已經荒廢,不得已便移居到了原本世子李淏的居所。但是李倧睹物思人,想到自己死於非命的王妃和兩個兒子,病情頓時加重,已然是臥床不起了。
劉衍聞訊也很憂慮,原本希望李倧能夠再支撐一段時間,以便能有時間將朝鮮國的事情安排妥當,可是如今看來,留給劉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有的事項都要抓緊時間部署了。
在大軍抵達漢城的第二天,劉衍便召集了李倧的一眾部下,當眾任命大將軍李光統領數十萬朝鮮兵馬,命其“整頓朝鮮兵卒,分兵鎮守各處,加強對日本的防務”。
同時,劉衍任命大臣李希君為領議政,並且將李倧的小兒子李澄帶到了議事的大殿之上。
此時被劉衍召集起來的朝鮮文臣武將,大多都是李倧出逃漢城之後,逐漸重新任命的,並不是之前的朝臣,所以這些人都算是李倧的心腹,也是將來朝鮮國的中堅力量。
眾人看到劉衍拉著只有七歲的李澄走上大殿,都是很詫異。因為這個四皇子始終不被李倧喜愛,甚至並沒有養在王宮之中,而是被寄養在其生母家族中,也因此僥倖的躲過了之前樸自荀、金自點的政變動亂。
眾人看到這一幕,再想到已經病入膏肓的李倧,頓時就明白過來,紛紛低下頭,暗地裡交換著眼神。
片刻之後,劉衍走到大殿最前面,直接坐在了李倧的王位上,在場眾人無人敢言,依然恭敬的原地站好。
劉衍將年僅七歲,此時已經緊張得快要哭出來的李澄拉到自己面前,面朝滿朝大臣,然後說道:“如今朝鮮國王李倧病體沉重,朝鮮國必須立即擁立世子,本公提議立王子李澄為世子,諸位可有異議?”
劉衍說完,大殿之上無人應答。
這時領議政李希君站出來,大聲說道:“閣老有令,誰敢不聽!”
眾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行禮說道:“臣,領命!”
隨後李希君率先跪下,朝著李澄行禮,說道:“臣,叩見世子!”
“臣叩見世子!”
小小的李澄頓時被這一幕嚇得哇哇大哭,劉衍卻將其攬在懷裡,安慰了一番,便起身將拉著李澄,邁步朝著殿外走去,滿朝文武全部叩拜在地上,沒有一個人敢抬頭,只有李希君和大將軍李光急忙起身,一左一右的跟在劉衍的身後,一同朝著大殿外面走去。
隨後劉衍等人直接來到了李倧養病的宮殿內,見到了已經虛弱無力的李倧,小小的李澄頓時哭了出來,直接撲到了李倧的身上。
李倧睜開眼睛,頓時也哭了出來。此時李倧已經說不出話來,只是指著李澄,看向劉衍,不住的哭著流淚。
劉衍雖然對李倧並沒有什麼交情,但是見到此情此景,心中也很是感觸,說道:“本公準備立李澄為世子,將來接你的班。”
李倧點了點頭,但是依然指著李澄,嘴裡不斷髮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劉衍繼續說道:“李澄與本公的兒子年紀相仿,今日本公便認下李澄為義子。”
一旁的李希君和李光聞言都是瞪大了眼睛,震驚的看向劉衍,萬萬想不到劉衍竟然會如此袒護李澄。有了這樣一層關係,只要劉衍在大明沒有倒臺,那李澄這個朝鮮世子、將來的朝鮮國王的地位就是不可動搖的。
畢竟在朝鮮國內,誰也沒有膽子為了拿下李澄,而與大明帝國作對。
李倧聽到了劉衍的稱諾,臉上瞬間露出了笑容,指著李澄的手也放了下來,長出一口氣後,便閉上了眼睛,再也沒有動彈一下。
當日,朝鮮國王李倧病死,劉衍命世子李澄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