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府,堰頭鎮西十三里,鏵山東麓山腳下。
這裡原本是山下的一處平坦之地,土地肥力還算可以,只是因為遠離周邊的村鎮,堰頭鎮和其餘地方的百姓過來開墾荒地很是麻煩,再加上百姓單獨開墾土地的花費太大,如果不是幾次跟著幕府開荒,是沒有人到這邊來開墾荒地的。
不顧如今,這片原本無人問津的山下平地,卻是熱鬧非凡,數百口百姓在數十撫標營士兵的指揮下,正在各處忙碌著。
那些百姓分為兩隊,一隊在靠近山腳的地方,按照事先用白灰在地上畫好的規劃,正在挖掘地基、修建房屋,這裡便是濟南府規劃的上百處新村莊的其中一處,官方給出的名稱是鏵山東村。
而另一隊百姓則是在外圍,正在忙著開墾耕地,周圍五千多畝被圈進來的荒地,全都是鏵山東村的,平均分到這數百人、上百戶的手中,每戶都能分到五十多畝,足夠一家人在這裡生活下去了。
這些百姓原本並不是濟南府治下的百姓,而是從行唐縣遷徙過來,被安置在濟南府城的流賊老營家眷。
經過甄別,以及一路上的說教、觀察、整頓,這剩下的四十多萬人全都服服帖帖的,然後被顏繼祖分散安頓在濟南府各個地方,在濟南府各處新規劃了上百處村落,專門用於安置這些百姓。
同時因為有劉衍調撥的錢糧作為保證,所以前期修建村子、開墾荒地
等費用,都是官府代為墊付的,這些百姓來年收成之後,便分五年逐漸償還官府的墊付錢糧,然後從第六年開始,一直到第十年,朝廷還給眾人免除賦稅。
如此豐厚的條件,讓這四十萬人全部安下心來,如果不是因為活不下去了,誰願意去過之前那種朝不保夕的作亂生活?
眼下有了新家,有了耕地,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所有人都不願意再去過動盪的生活,這四十萬人迅速的安頓了下來,然後便在撫標營將士的指揮和監督下,熱火朝天的開始建設屬於自己的新家園。
老李也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被分配到了鏵山東村,並且在村子靠裡的位置,分到了一處宅院,雖然只有三間正房、兩間廂房的大小,而且現在宅院也只是地面上畫著的白線,還沒有建起來,父子三人還只能住在臨時的帳篷裡。
不過這些都已經沒有關係了,在老李看來,地面上的白線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和兩個兒子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每天天還不亮,老李便和其他百姓一樣,根本不用監督的撫標營將士過來督促,紛紛自發的拿起各種各樣的工具開始幹活,眾人心中都明白,再苦再累,這也是在為自己幹活,所以沒有人惜力。
“爹!”
這一天清晨,老李正和幾個老漢在村子裡挖掘排水溝,挖出來的土要被運到周邊,用來作為修建房子的用料,一舉兩得。
老李忽
然聽到身後有人在叫自己,回頭看去,只見二兒子李富貴、三兒子李喜樂跑了過來,每人的手中還提著一個不算太大的竹筐。
老李的三個兒子分別取了平安、富貴、喜樂,只是大兒子李平安卻並不平安,被流賊選取做了死兵,直接死在了戰場上,到現在連個屍首都見不到,也不知道爛在了哪裡,老李每每想到這些,便是止不住的哭泣。
好在還有兩個兒子在,老李也只能期盼在山東這裡安家後,兩個兒子能真正的富貴、喜樂。
“你們怎麼來了?”
李富貴大聲說道:“爹!我們可以幫著裝土。”
李喜樂說道:“對,我們裝土。”
旁邊的眾人見狀紛紛笑了起來,臉上洋溢著濃濃的幸福,其中一個老漢說道:“我說老李啊,你生得好兒子,真是體貼,就讓他們幫著裝土好了,少裝一點,別白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老李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只是憐惜的看著兩個兒子,嘴裡還不斷囑咐著“少裝一些”、“不要亂跑”之類的話。
李富貴今年只有十三歲,李喜樂只有十歲,而已經戰死的老大李平安,今年也才十五歲而已。
老李四十多歲的年紀,原本也是精壯漢子,只是因為活不下去了,三十歲才娶到婆娘,剩下三個兒子後,婆娘也沒了,隨後沒幾年便遇到了流賊作亂,這半輩子都是渾渾噩噩,幾乎年年都有苦難,也讓老李活得像是五
、六十歲的年紀,臉上滿是風霜。
不過現在好了,在這鏵山東村落腳之後,只要咬牙過五年,將欠朝廷的錢糧還上,然後就可以免五年的稅,家裡的日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過,這下也有盼頭了!
一旁的老漢有五十多歲了,此時幹得有些累,便停下來擦汗,對老李說道:“老李啊,我聽說咱們村子建成之後,各家各戶要編戶齊民,到時候你說咱們是民戶還是軍戶啊?”
老李一聽頓時嘴角一翹,這一問正好問到了自己的槍口上,便說道:“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前幾日不是來了個大官嗎,我當時站得近了些,聽那大官與身旁的人說話,好像是在說徵兵的事情。”
“大官?”
眾人這才想起來,前幾天是山東巡撫顏繼祖過來視察,村子裡上上下下都趕去迎接,幸好那顏巡撫很是和善,還給眾人帶來了一些糧食,也沒有什麼排場,非常的親和。
“那大人們說了什麼?”
老李說道:“說是朝廷要取消軍戶,進行什麼軍改,今後朝廷的兵馬全都是徵召僱傭的營兵了。”
“啊?”
眾人詫異,難道說大明延續了兩百多年的衛所制度,要徹底廢棄了?
老李看著眾人詫異的表情,心中很是滿意,便略帶得意的繼續說道:“今後朝廷的兵馬沒有耕地可分,不過卻月月領取軍餉。好像聽說,之前的軍戶要全部改為民戶,朝廷分配的耕地也不用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