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甲激動的問道:“閣老此番準備打到哪裡?”
“暫時只拿下琉球國。”
劉衍說道:“日本國的實力雖然遠不及大明,可其國內人口眾多、民風彪悍,我軍貿然攻入日本國境內,必定會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所以此番我軍只拿下琉球國,然後以琉球國為跳板,不斷威脅、消耗日本國的實力,最後再等待機會,一舉拿下日本國。”
“另外,琉球國太過弱小,而且其國民與大明百姓非常接近,本公以為,此番出兵可直接將琉球國兼併,化為府縣直接進行管理。”
眾人聞言非常差異,禮部尚書黃錦更是難得在這種軍國會議中發言:“閣老,琉球國乃是我大明的忠誠屬國,如果貿然將其國兼併,恐怕會引起周邊屬國側目,也會在國中掀起波瀾!”
劉衍說道:“如果保留琉球國的話,在徹底擊敗日本國之前,我大明就要常年在那裡派駐兵馬,以防備日本國隨時的進犯,這要花費多少軍費,耗費多少國力?”
“只有徹底兼併琉球國,我大明便可以在其地收取賦稅,以衝抵相關的軍費等開支。本公做事,只看大明利益,至於其他的......”
劉衍微微一笑,說道:“誰能說琉球國是亡於大明之手?本公看來,完全是日本國所為嘛!”
眾人頓時醒悟,看來這口黑鍋還是要日本人來背。
於是劉衍便直接下令,說道:“參謀部開始制定出兵琉球國的方略,軍情部調集人手密切關注琉球國和日本國的動向。”
“此戰以海軍北洋艦隊為主力,國防軍第十六軍調往登州衛待命,做好隨時支援前線的準備。海軍都督施大瑄為此戰的指揮官,全權指揮北洋艦隊和國防軍第十六軍兵馬。”
“大軍所需錢糧、兵備,由財政部和裝備部負責調集,以半年為期,儘快籌集到位。”
陳新甲、吳國金、鄭芝龍、田輝敘、荀景雲、嶽明幾人紛紛領命。
待到會議結束之後,劉衍自然要拿著內閣的決議來到御書房,將大明準備出兵琉球國的事情向崇禎帝通氣。
聽到劉衍竟然要直接兼併琉球國,崇禎帝當即嚇了一跳:這劉衍是出兵滅國上了癮嗎?
“那琉球國可是我大明的屬國,有沒有犯錯,為何要滅其國!”
劉衍看著有些激動的崇禎帝,說道:“因為琉球國的位置太重要,同時實力又太弱,大明不可能放任這樣的地方被敵國窺伺,所以琉球國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崇禎帝啞口無言。
如今的崇禎帝已經不是以前的眼界了,這些年雖然朝政被劉衍把持,但是劉衍所做的事情,崇禎帝都在反覆的推敲理解著。
崇禎帝本身並不是一個蠢人,恰恰相反,崇禎帝很聰明,有心計、有手段。
只是崇禎帝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當初天啟帝突然駕崩,根本沒有人會想到朱由檢會兄終弟及登上皇位,所以也就沒有人對朱由檢進行系統性的政治教育。
在其登上皇位,變為崇禎帝之前的十幾年間,所學到的東西都是之乎者也,都是聖人之言,都是東林黨等文官想要呈現在崇禎帝面前的東西。
對於國政實操、天下大事、權謀鬥爭、勢力制衡等帝王之術,崇禎帝完全沒有涉獵,甚至還天真的認為,只要天下是非黑即白的,太監就一定是壞人,武將就一定不可信,文官就一定是忠良!
可是崇禎帝想不到的是,太監也可以維持大局,讓遼東明軍不必為錢糧發愁,繼而與滿清打得有聲有色;武將也可以力戰殉國,即便被朝廷下獄,也能挺身而出為大明做最後的犧牲。而文官,竟然也會斂財誤國,可以自己剃髮向異族卑躬屈膝,心甘情願的當奴才!
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帝被倉促的推上了皇位,隨後便如同深陷泥潭之中,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苦苦掙扎。
可以說,如果崇禎帝像歷史上的仁宗、宣宗那樣,經歷過系統的教導,在登基之前經歷過各種事務的歷練,那明末的局面也許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此時在御書房內,崇禎帝被劉衍的一句話弄得沉默下來,許久之後才說道:“既然內閣已經有了定論,那就找準實行吧。只是琉球國世子尚賢不能死,大軍佔據琉球國之後,將其安全的帶到京城來,朕要讓其安享下半生!”
劉衍當即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