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副總兵鄭芝鵬乘坐小船登上了島嶼,看著周圍的景象,自言自語道:“這裡人煙稀少,但是還算是比較寬闊,用來作為海軍在琉球國的駐紮基地也是不錯的,就是需要的開荒投入恐怕不小!”
很快,北洋艦隊主力在島外的海面上拋錨停下,各部將士也開始分批乘坐小船上島,在岸邊構築起一座臨時營壘來。
之後的時間裡,鄭芝鵬便率部在伊江島的東海岸修築簡易港口,準備用做北洋艦隊主力的停靠之地。
五月底,首裡城。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進展,國防軍第十六軍已經抵達了北面的今歸仁城,並且在今歸仁城與羽地城之間建立起一道沿岸防線。
同時,北洋艦隊的一萬陸戰將士也開始收縮,在首裡城和那霸港兩處佈防,反正琉球國的疆土很小,這一萬將士隨時可以快速支援各處。
在這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琉球國世子尚賢被禁足在王宮內,也算是度日如年了,不過好在性命安全還是有保障的,所以也算是聊以自慰。
這天,海軍都督施大瑄眼見明軍海陸大軍已經徹底佔據了整個琉球國,於是便寫好了捷報,派出一艘普通炮艦返回天津府,將捷報報送京城。
轉眼到了六月初,捷報送到了京城,劉衍聞訊日本還沒有反應過來,至少是還沒有出兵干預琉球國事務,心中稍稍踏實了一些,至少明軍是佔據先機了。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劉衍還是命令參謀部下達調令,命已經集結在安東都護府的各部:國防軍第六軍、第八軍,以及安東都護府駐防軍第一營、第二營、第三營,山西道總兵官魯東哈達率領的山西駐防軍第一營到第五營將士,全部進入朝鮮國境內,在全羅道一帶待命。
同時,劉衍命海軍部調集艦隊和運輸船隊,在一個月內到朝鮮國全羅道待命,隨時東渡日本參戰。
“只是日本人這一次的反應是不是有些遲鈍了?”
一通命令下達之後,劉衍也開始思索起來,一般來說,按照日本人的尿性來講,提前看上的地方,肯定會遍佈日本人的密探,一旦出現事端,日本人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反應的。
可是這一次,日本人卻坐看明軍全面佔據琉球國,甚至連日本的小股騷擾兵力都沒有出現,這就讓劉衍感到非常奇怪了。
“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日本內部出現了問題,也有可能是日本人在暗中謀劃什麼陰謀......”
“薩摩藩?”
突然,劉衍想到了日本幕府的構架,此時雖然經過德川家光的整合,日本幕府的凝聚力,以及對地方的控制力都大大增強了,可此時的日本本質上依然是分裂的,就如同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各個諸侯國共尊一個盟主,這個盟主就是幕府,只不過日本的幕府更為強勢而已,可以調集各個諸侯聽命。
“也許,問題就出在這裡!”
劉衍想到了一個可能性:目前日本國的主要注意力還是在朝鮮方向,在集結全國之力準備重新殺進朝鮮國,對於南面的琉球國並沒有過多的注意。
而目前對琉球國的滲透和控制,其實都是薩摩藩的私自行為,也許並不是德川家光授意的!
“所以,現在日本內部肯可能正在就琉球國的事情,發生內部分歧,所以日本人的反應才會如此遲鈍!”
雖然這些都是劉衍的猜測,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也沒有情報作為佐證,可是以劉衍對於日本人的瞭解,這種猜測還是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對日方略就可以適時做出一些調整了!”
劉衍暗道:“如果等到苗紹所部完成了集結,做好了對日進攻的準備,日本人依然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反應,那就可以讓苗紹和施大瑄同時發動進攻,從南北兩面同時進攻日本本土,將戰火引進日本國內!”
想到這裡,劉衍當即將國防部尚書田輝敘、參謀部尚書陳新甲、海軍部尚書鄭芝龍召集起來,幾人一起商議修改當前對日方略之事。
經過幾人的反覆推敲,對日作戰的方略終於修改完畢,隨後劉衍便帶著這份修改過的方略來到御書房,準備向崇禎帝稟報硃批。
“進攻日本國?”
崇禎帝微微皺眉,雖然因為沿海鬧倭寇之事,崇禎帝對於日本國的印象並不好,雖然算不上仇視,但也是非常厭惡的。
但是對於劉衍提出的進攻日本本土的方略,崇禎帝還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當年太祖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如今閣老調集如此龐大的海陸大軍進行征討,恐怕會引來異議。”
劉衍當然知道當年朱元璋已經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不過並不是朱元璋對日本有好感,只是朱元璋有感於元朝徵日失敗,再加上日本貧瘠,攻打下來也沒有什麼“油水”,所以為了避免後世子孫勞民傷財、空耗國力,所以便做出了這樣的規定。
“陛下,當年太祖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恐怕也想不到日本會入侵朝鮮,會與我大明為敵,否則太祖當年就已經出兵滅掉日本了,也不會等到現在。”
崇禎帝聽後無言以對,自己也只是提出了意見,劉衍不聽,也只能作罷,畢竟大明的權柄全都在劉衍的手中,自己這裡也只不過是走一個過場而已。
於是崇禎帝大手一揮,在方略上硃批照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