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二十五章 歐人戰法

劉衍笑了笑,隨後便想起一件事來,那就是此時歐洲除了所謂的荷蘭方陣之外,還有在後世非常出名的西班牙大方陣。

這種在西班牙軍中廣泛使用的方陣,可是被後世網路上的那些所謂“軍迷”推崇備至,甚至說成是16、17世紀威力最大的軍陣。

當然,對於這點,劉衍還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在劉衍看來,最重要的還是士兵的質量、兵器的質量,所謂軍陣也不過是各個兵種的相互配合而已。在這個時代,歐洲的所謂軍陣和大明軍陣相比,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於是劉衍向伊凡詢問了一下關於西班牙大方陣的情況,伊凡雖然是荷蘭人,但先是在荷蘭軍中服役,然後又在荷蘭海軍中服役,也算是見多識廣了,對於西班牙大方陣的情況也知道不少。

西班牙將領貢薩羅·德·科爾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作戰取得的經驗基礎上,經西班牙東北部的阿拉貢王國國王斐迪南二世批准,將他的軍隊編成20支部隊,稱之為縱隊。每個縱隊有 1000至1250人(混合編有長矛兵、戟兵、火繩槍手和劍盾兵,這些人又編為5個連。這就是自從古羅馬步兵中隊這種編隊形式淘汰後,根據兵器使用的有關理論在西歐建立起來的第一種正規的戰術編隊。

這種縱隊從它的實際作戰任務來看,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營和團,它由縱隊司令或上校負責指揮。

在後來的20年裡,西班牙人逐步採用了一種稱為步兵團的編隊體制,來代替中世紀老式的"戰鬥大隊"。最初,每個步兵團由數量不等的幾個縱隊組成,最後標準化為3個縱隊,這樣每個步兵團總兵力為3000多人。當步兵團成了西班牙軍隊的標準編隊時,劍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長矛兵和火繩槍手組成的步兵團或稱"西班牙方陣"。

這些都是劉衍還沒忘記的一些資料,也是自己在後世的時候從網上看到的,不過具體的細節就不知道了,此時還是從伊凡的講解中得知的:

“西班牙人的步兵方陣是此時西班牙軍隊的基本單位,由一批永久編制人員和一些人數可變的戰鬥連隊組成,步兵方陣既是戰略單位也是行政單位。”

“步兵方陣的永久編制人員是隨著步兵方陣的出現而產生的一項革新,西班牙軍隊中原本是沒有永久編制人員的,都是戰時臨時徵召的。”

“方陣中設有方陣長:他統帥步兵方陣並擁有8人規格的私人護衛。方陣長也是第一連隊的隊長,通常步兵方陣會以他為名,如門多薩、祖尼加、維拉斯科、孟德拉岡等,”

“此外還有有軍士長:步兵方陣的第二級指揮官。他負責步兵方陣戰術上的組織以及並擔任第二連隊的隊長。軍需官:負責步兵方陣的財務工作,有3個助手。憲兵長:負責維持軍紀,有6名助手。首席隨軍教士:手下有兩名普通隨軍教士。首席監督官負責監督。首席醫師]:負責醫療事務。首席鼓手:掌管步兵方陣中的所有樂師並負責傳遞軍令。總計有永久編制人員29人。”

“此外西班牙步兵方陣有兩種不同的連隊:長矛手連隊和火槍手連隊。一個西班牙方陣擁有8個長矛手連隊和兩個火槍手連隊、每連300人的步兵。到了後來,一個西班牙方陣在理論上擁有10個長矛手連隊和2個火槍手連隊,每連250人。另外一些派往義大利的方陣,則擁有10個每連300人的連隊。”

“到了現在,西班牙人為了適應此時的戰爭規模、戰術變化和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對西班牙方陣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稱之為改良西班牙方陣。”

“其具體的變化就是大幅度減少了長槍兵的份額而增加了火槍兵,大體上長槍兵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槍兵則達到了總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五。”

聽著伊凡的講解,劉衍微微點頭,在歷史上的16世紀下半葉,也就是1550年以後的時代裡,西班牙軍隊曾經威震一時。其原因正是它採用了西班牙方陣這種軍隊體制的緣故。

西班牙人的軍隊戰場上以長矛兵排成密集的三個橫隊,每個橫隊正面為50至60人,縱深為20列。在四個邊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隊的火繩槍士兵。這種堅固而具有機動能力的密集隊形其寬度約為150米,縱深100米。在方陣的四邊外側各排列著一列火繩槍士兵,還派出一獨立的分遣隊從事小規模出擊。

由於西班牙縱隊作戰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國也模仿組成了地區性的常備部隊。它起初稱為軍團,後又改為團,每個軍團由6個大隊組成,每大隊1000人,其中包括600名長矛兵,300名火繩槍士兵,100名戟兵。

可以說西班牙方陣非常具有意義,它運用火器的強大威力和長槍兵左刺戰術將傳統冷兵器時代軍隊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而其強調的絕對的紀律性也為近代軍隊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甚至劉衍都認為,正是西班牙大方陣正式開啟了西方軍隊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序幕。

當然,這種意義也僅僅是對於歐洲人來說的,因為即便是在歷史上的大明末期,明軍也已經開始自主的從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甚至在明初的時候,明軍已經組建了神機營,開始用熱武器與冷兵器組合作戰了。

“看來後世的那些網上噴子,果然還是太抬舉這些歐洲人的軍陣了,現在看來也不過如此,只是火器更多、威力大些而已,其實光從戰力或者軍力來看,其實並不比皇太極時期的滿清強!”

此時劉衍心中有了計較,又對伊凡吩咐了一些事情後,便率眾離開這裡,返回內閣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