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九年五月初五,北京城。
經過三年的殘酷戰爭,英國在與大明帝國爭奪緬甸的戰爭中徹底戰敗,這個訊息徹底震撼了整個歐洲,也讓大明帝國的威名傳遍了世界各地。
此時經劉衍的提名,已經任命都督賈洪雨為呂宋都護府首任都護,任命副都督陳默成為呂宋都護府副都護,國防軍第九軍四萬數千將士隨同二人一起進駐呂宋,治所便設立在馬尼拉城。
同時,劉衍任命李定國為爪哇都護府都護,治所設立在巴達維亞城,並且新組建了國防軍第十七軍,作為爪哇都護府的駐軍主力。
到了眼下,呂宋都護府與爪哇都護府的各項事務已經步入正軌,兩地的駐防軍也相繼組建起來,大明帝國與南洋各國,以及葡萄牙人之間的海上貿易日益繁盛起來。
另外被明軍攻下的緬甸、安南、占城等國,此時也已經相繼建立新的政權。當然這些國家的新國王在繼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與大明帝國簽訂“友好條約”,不但與大明帝國接壤的國家要“主動”內投部分疆域,還要像朝鮮國、日本國一樣,遵守一系列效忠大明帝國的法條。
可以說到了此時,大明帝國已經在遠東地區建立了嶄新的秩序,一個沒有歐洲勢力,只有一個大明帝國強權的秩序。
在如此大背景之下,這天一大早,從北京城東面的朝陽門,一支規模很大的儀仗隊進入了北京城內。
這支儀仗隊由國防軍第一軍的騎兵將士護送,並且隊伍中還有一些歐人面孔。
但是沿途的百姓卻已經見怪不怪了,如今大明帝國國勢強盛,什麼樣的胡人、夷人沒見過?說不定又是哪裡的夷人過來進貢了,所以雖然這支儀仗隊聲勢浩大,但是卻並沒有百姓過來圍觀,只是引來一些百姓好奇的目光,隨後看了幾眼便不再關注了。
在這支儀仗隊中有三輛馬車,上面乘坐的便是英國、西班牙、荷蘭三國的使者,經過幾年的征戰,作為此時歐洲頭部強國的英國、西班牙、荷蘭三國已經徹底認清了現實:要想繼續本本分分的在遠東地區經商,就必須要在大明帝國的管控之下,必須向大明帝國低下自己的頭顱。
所以三國紛紛派出使團前來,準備與大明帝國正式簽訂停戰條約,並且還要協商將來繼續通商的事情。
很快,這支儀仗隊抵達了位於前三門的國賓館,英國、西班牙、荷蘭三國的使團被安置在這裡,準備明天參加會談。
與此同時,劉衍也召集內閣眾人在內閣官署議事。
“明日的會談,英規、西班牙、荷蘭三國使者就一併參加吧,反正朝廷準備的條約內容大致一樣,具體的一些數額雖然有所不同,本公認為那些使者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
此時在劉衍的主持下,內閣已經準備好了相關的條約內容,對於這場前所未有的停戰談判,內閣眾人忙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可謂是非常的重視。
用劉衍的話來說:此番談判關乎著大明帝國未來數十年的強盛基礎,關乎著華夏未來數百年的命脈根基,所以必須要錙銖必較!
於是這次內閣會議在劉衍的主持下,一直開到了深夜時分,眾人將明日會談可能發生的任何情況都一一想到,並且擬定了相關的預案。
轉眼來到次日上午,英國、西班牙、荷蘭的使團在國防軍第一軍將士的護衛下,從國賓館出發,來到位於內閣官署的談判會場。
當這些使團成員見到規模宏大、巍峨壯觀的皇宮之時,所有人都震驚不已,一名英國使團的成員甚至還在自己胸前畫著十字,喃喃的說道:“上帝啊!這個東方帝國竟然有如此宏偉的宮殿,就算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恐怕也比不上這裡,英國這幾年究竟在跟怎樣的一個強敵作戰啊?”
隨後眾人在震驚之中進入了皇宮,一路來到內閣官署,此時一處巨大的會場已經準備就緒,談判的四方按照四個方位一一入席:大明帝國以劉衍為代表,內閣各部尚書為成員,眾人坐北朝南居於正位;英國使團坐在南面,荷蘭使團坐在東面,西班牙使團坐在西面。
眾人全部入席之後,便有內閣侍郎過來為四方互相介紹,當英國、西班牙、荷蘭使團眾人聽到,坐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大明帝國的內閣首輔,是大明帝國的實際掌控人,所有人都再次被震驚了,並且心中都緊張起來,甚至一些心理素質不是太好的使團成員,此時已經臉色發白、額頭冒汗,不知道一會兒應該如何進行談判了。
劉衍倒是很和藹,甚至在談判正式開始之前,還與眾人寒暄了幾句,當然這期間都是有內閣提前準備的翻譯官進行溝通的。
“好了,諸位遠道而來,咱們開始進入正題吧。”
隨著劉衍“一聲令下”,便有內閣官員上前,開始給英國、西班牙、荷蘭使團主要成員發放各自版本的條約副本。
“諸位仔細看看,我大明帝國與英國、荷蘭、西班牙要分別簽訂停戰條約,並且根據與諸國此戰戰爭的時間長短、烈度如何、損失如何、戰果如何,與三國的條約內容也有一些差別,諸位看完之後要權衡一下,咱們再進行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