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宣讀完畢之後,劉衍和一眾將領喜上眉梢,從今日起,大明朝中武勳集團再次形成,這一次新的武勳集團將帶領大明帝國向外開拓,再創輝煌。
隨後王承恩又拿出了一份聖旨,這份聖旨則是封賞征討朝鮮國的有功將士,以及收復奴兒干都司有功將士、圍剿遼東滿清餘孽的有功將士、攻佔草原有功將士的。
這次封賞,國防軍第一軍到第十六軍,以及北洋艦隊眾將士的爵位並沒有繼續升遷,而是在官職上面進行了提拔,並且給有功將士賞賜了大量的金銀。
具體如下:
國防軍第六軍總兵官苗紹升遷為安東都護府都護,盧英為副都護,主要職責為看護朝鮮國,“消化”原平安道和咸鏡道疆域,駐紮有國防軍第六軍,駐地為定州城。
第七軍總兵官許銘升遷為瀚海都護府都護,杜仲明為副都護,主要職責是鎮守草原,看護草原各部胡人。駐紮有國防軍第七軍,駐地為廣武州,也就是之前的哈喇莽來。
第十軍總兵官鄭義升遷為嶺北都護府都護,葛叢為副都護,主要職責是鎮守奴兒干都司故地,看護各部胡人。駐紮有國防軍第十軍,駐地為刺魯衛城,這裡也就是後世的哈爾濱市。
同時三軍參將按照戰功大小,分別升遷為各軍的總兵官和副總兵。
安東都護府、嶺北都護府、瀚海都護府同樣要籌建駐防軍,各處都護節制轄區內的國防軍和駐防軍所有兵力,並且對轄區內實行軍官,統籌軍政大權,但是要同時接受國防部和裝備部、參謀部的三重管理。
國防軍其餘各軍的總兵官全部升遷為都督,各軍副總兵升遷為副都督,各軍參將按照戰功大小升遷為總兵官、副總兵。
這份聖旨基本上是按照劉衍的設想,並且在徵詢劉衍的意見,並且經過國防部和參謀部的整合定下來的,大明南北直隸、兩京一十三省將分為東北都督府、東部都督府、中部都督府、東南都督府、西南都督府、西北都督府六部分。
其中東北都督府只包括遼東一地,主要職責就是鎮守遼東,震懾遼東。以王越為都督、康輝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二軍,駐地在瀋陽城。
東部都督府包括北直隸、山東、山西三地,主要職責是捍衛大明帝國的心臟地帶。以陳勳為都督,郭銘緒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一軍,駐地在北京城。
中部都督府包括河南、湖廣、南直隸三地,主要職責是捍衛大明的錢糧財稅重地。以張義為都督,石牛忠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三軍,駐地在南京城。
東南都督府包括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四地,以及臺灣北部,主要職責是鎮守東南,將來作為收復臺灣南部的作戰主力。以鄭成功為都督,鄭芝虎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十五軍,駐地在福州城。
西南都督府包括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地,主要職責是震懾西南各地的土司餘黨,防備烏斯藏、朵甘思宣慰司各部。以魏漢為都督,鮑羌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十二軍,駐地在成都。
西北都督府包括陝西、甘肅、哈密三地,主要職責是防備韃靼土默特部和吐魯番部。以韓秦為都督,秦成虎為副都督,駐紮有國防軍第十一軍,駐地為西安府城。
其餘汪博、沈拓、錢樰、賈洪雨、尚自立、田鎮北、陳暉等都督,以及眾副都督,全部停駐北京城,國防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六軍也駐紮在北京城周邊,作為大明帝國的機動兵力。
同時李定國也升遷為都督,一併停駐北京城。
升遷北洋艦隊總兵官施大瑄為海軍都督,停駐北京城。
升遷北洋艦隊第一支隊參將施琅為北洋艦隊總兵官,升遷第二支隊參將鄭芝鵬為北洋艦隊副總兵。
升遷第三支隊參將楊耿為東洋艦隊總兵官,升遷第四支隊參將楊彩為南洋艦隊總兵官,升遷第五支隊參將洪旭為南洋艦隊副總兵。
當王承恩宣讀完這道聖旨之後,大明帝國嶄新的軍事體制呈現在眾人面前,劉衍也是暢快的笑了起來,自己一直憧憬的軍事體制,終於在大明帝國生根發芽,並且結出了碩果。
從今以後,大明帝國便可以憑藉這個先進的軍事體制,憑藉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充足的錢糧供給,開始大規模的對外開拓。
從此,華夏的歷史將翻開嶄新的一頁!
當日,崇禎帝在宮中賜宴,在太和殿外的廣場上宴請群臣,這一次劉衍喝得酩酊大醉,崇禎帝也是醉得不省人事,群臣盡興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