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西班牙人本土海軍的十一艘戰列艦,以及三十三艘各式戰艦已經做好了戰前準備,所有的戰艦編組為數個艦隊,開始在馬尼拉城以北的外海日夜巡邏,以免明軍突然殺到。
而一萬四千人的西班牙正規軍此時已經全部進駐了馬尼拉城,分頭駐守在城中各地。
而佛朗西格也做了與荷蘭人一樣的事情,那就是大肆招募呂宋的華人和土人為軍,到了眼下已經招募了超過四萬人馬,不過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
這四萬人馬已經全部被部署在城外的各處防線之中,作為“消耗品”使用。
此時馬尼拉城內原本有各式火炮兩百多門,而佛朗西格率軍來援,也帶來了三百多門各式火炮,此時這加在一起六百多門火炮全部被拉進了城內,按照火炮的大小與射程,被部署在馬尼拉城牆各處。
不得不說,此時的西班牙雖然已經沒落,但是作為歐洲的老牌帝國,還是有不少的底蘊存在。
西班牙人在火器作戰方面的積累,讓西班牙軍隊能夠將己方火力發揮到最大程度。
部署在馬尼拉城內的六百多門火炮雖然分散在四面各處,但是各處的炮火卻可以相互支援,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地點,西班牙人的炮火還可以形成交叉火力,雖然在這個時代還沒有交叉火力這麼一說,但是西班牙人也算是殊途同歸,在時機操作中弄出了技術來。
而荷蘭人此時也是枕戈待旦,援軍將領範澤西、荷蘭駐爪哇總督簡·皮特斯佐恩·科恩基本上天天商議對策,此時整個爪哇的物資、人力,只要是能夠被荷蘭人調動起來的資源,都已經被集中到巴達維亞城內。
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爪哇土人和華人被殺,巴達維亞城外已經變成了人間地獄,南面的一條小河兩側,堆積如山的屍體少說也有一萬多具,其中一部分是在修築荷蘭人防線的時候,被活活累死的土人、華人,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受不了荷蘭人的壓迫而反抗,繼而被荷蘭人直接屠殺的。
此時的巴達維亞城就好像是一座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性,對此,援軍將領範澤西、荷蘭駐爪哇總督簡·皮特斯佐恩·科恩都是心知肚明的,不過面對大明帝國的巨大壓力,二人也只能如此,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目前荷蘭人的兩萬人的正規軍團,已經部署在巴達維亞城內,大量的物資,充足的火炮,讓城內的荷蘭人暫時踏實了一些,再加上城內的荷蘭傳教士每日每夜不斷宣揚著“上帝與我等同在”、“以上帝的名義,給這些東方的異教徒以懲罰”等言語,城內的荷蘭人在這種宣揚中,也終於穩住了人心。
與此同時,簡·皮特斯佐恩·科恩下令重建的爪哇土人軍團三萬多土兵,也已經全部進駐巴達維亞城外的整體防線內。
這道由數條壕溝,以及大量的防炮工事、拒馬等組成的防線,是一個巨大的環形,將巴達維亞城保衛在城內。
此時在南亞各處,戰爭的烏雲日益濃厚起來,英國、荷蘭、西班牙人的大軍已經全部集結起來,大明帝國的軍隊也攻勢正猛,雙方的交鋒即將展開,宛如兩條巨大的蛟龍,將徹底攪動南洋周邊的局勢。
後世也將這場決定了大明帝國對外開拓則略,以及南洋諸國命運的戰事,稱為“南洋大戰”。而西方對於這場戰事,則稱之為“遠東大決戰”。
當數十年後,英軍都督約翰遜的孫子在收拾約翰遜的遺物時,發現了一杆從未見過的燧發槍,這杆鳥銃便是約翰遜當年在緬甸戰場上獲得的明軍鳥銃,也是約翰遜在這場戰爭中獲得的唯一一個收穫。
而當約翰遜的孫子把玩這杆燧發槍的時候,還看到了一份日記,上面記載著約翰遜對這場緬甸之戰的感悟:
“......大明這個東方帝國爆發出了巨大的戰力,這是一種文明世界從未見過的恐怖力量。那些明軍士兵裝備著精良的火器,以及數量多到不可思議的火炮,強大的火力讓哪怕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都感到心驚膽戰......”
“明軍士兵是世界上最好計程車兵,他們不知道恐懼,不畏懼死亡,在火器對射的時候,甚至可以列隊衝到我軍陣前三十步齊射,沒有人後退,沒有人逃跑,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或者是戰死......,面對這樣的敵人,恐怕只有上帝親自帶兵參戰,才能阻止大明帝國對外的擴張步伐......”
到了約翰遜孫子這個時候,大明帝國已經成為幾乎整個亞洲的霸主。
此時整個歐洲已經打成了一鍋粥,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已經正式開始。
而數十個亞洲國家也紛紛出兵,跟在大明帝國的後面加入到這場戰爭之中,一舉改變了這場世界大戰的走向。
約翰遜孫子驚歎之餘,便將爺爺的這些遺物收了起來,同時心中也多了一份對大明帝國的嚮往,想親眼看一看這個偉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