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義坊,國子監。
藏書閣。
清晨魚肚未白時,賈琮便來到此處,借了《四書大題小題文府》中的兩冊,細細揣摩起來。
也是因為他極得藏書閣教諭欣賞,才能有此待遇。
尋常監生,只能在正常鐘點來借書。
賈琮是打算今科秋闈下場的,畢竟未取得舉人功名前,還算不得讀書人。
舉子可與官員以朋友相稱,也可候補為官。
而秀才生員,只能自稱一聲學生。
士林中人心目中的“同道中人”,最起碼的門檻,便是舉人。
再之下的生員、童生之流,和小學生差不多,頂多不是文盲罷了。
而既然打定主意下場,就容不得有太多分心。
如今該謀劃的能做的,賈琮自忖都做了。
如果不出意外,結果只會比他預定的目標更好才對。
所以,不必再過多關注。
現當下的緊要任務,就是儘快取得一個起碼的官場出身。
兩年多全身心投入的專注學習,不浪費點滴光陰,又有名師教誨,足以媲美尋常人七八年甚至十來年的寒窗苦讀。
看過賈琮文章的人,大多都以為文章火候已經足夠了。
不過,依舊不是懈怠之時。
藏書閣內只有一個住在此處的教諭在,是個很純粹的老夫子,因為欣賞賈琮的勤學,所以給予過他許多幫助。
與往常一般,一老一小都在燭火下專心讀書。
《四書大題小題文府》中,包含了所有時文裡的大題、小題的範文。
這就相當於後世的題庫,足有數百萬字之著。
文府中的時文自然不是要背的,因為再聰慧之人,也不可能將這些範文全部背下。
更何況,即使全背下了,其實也沒甚用。
如今科場出題都是截搭題,用後世的排列組合來計算,這種截搭題的題目理論上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死記硬背並沒什麼卵用……
文府內範文的用處,是用來揣摩名家破題,承題的功夫。
揣摩領悟透了這些,才算真正汲取到了精華。
而通常,這個時候若有名師指點,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賈琮有時會請教這位教諭,但更多的,他會將疑惑之處筆錄下來,帶回尚書府,詢問宋華,或者宋巖。
這二年來,他已經積累了厚厚一個冊子。
皆是心得筆記,時常翻讀,受益匪淺。
若日後他的子嗣再進學科舉,有這樣一冊筆記在,亦會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