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好了,國內的價格,就定在2999元,不要再討論。”
對於這個價格,張寧此前就已詳細的考慮過。
他曾經想過一個2000元左右的價格,甚至是2000元以下。
因為張寧並不願意讓企鵝公司的産品在國內賣這麼貴。
如果便宜一些,大家人手一個這樣的産品,不是挺好的嗎?
不過,後來,張寧卻發現,低價格往往還制約著産品的定位。
是的。
魅族1代是為未來的智慧手機做為準備的一款半成品。
未來,企鵝公司要開發的産品,也將是高階智慧手機。
他要走在世界的前例,他要引領整個世界智慧手機的熱潮。
既然這樣,那麼,這樣的産品,他一定得高階。
而無疑,高階産品,他對應的,必然是相對來說比較高昂的價格。
因為普通使用者實在是不能理解,低價格的産品,他能高階到哪去。
哪怕,這樣的産品真的是物美價廉,但使用者也不會認為這是高階。
這是經濟學當中的必然規律。
當然,另外張寧也考慮到。
太過於低端的價格,將會把這個市場做死。
這看起來有一些危言聳聽。
低價,怎麼會將市場做死呢?
其實,只要用心去思考一下,你就可以得出。
很顯然,拿後世蘋果的iphone來說,他的價格定在2000元,甚至是2000元以下。那麼,想必,任何人都不會去購買什麼小米,什麼華為,他們將全部去購買蘋果。
當然,或許你認為,這不是挺好的嘛,壟斷市場,利潤將會無比之大。
但事實上,他的利潤並沒有增長到多少。
舉個例子。
原來5000元的手機,可能只有一個人購買,每個人購買,他的利潤達到2000元。
那麼,賣出一個手機,他就有2000元的利潤。
但現在同樣是這樣的手機,他賣2000元,但利潤,可能僅僅只有500元,甚至,500元還達不到。賣出一個手機,最多隻能賺500元。他要賣出4臺手機,才能賺夠賣出一臺5000元手機才能賺到的錢。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諾基亞手機明明是全球的巨無霸,幾乎每年可以賣出幾億臺的手機出去。但是,諾基亞,一年也沒賺到多少錢。可是,反觀蘋果。哪怕一年只賣出一兩千萬臺手機,他的利潤,就是諾基亞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不止。
同時,將價格定在3000元這個位置,也可以留下一大截利潤空間留給國內的其他電子廠商。
正如,他們可以在受到魅族一代影響之後,也跟著做這樣的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