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朱大叔想聽,那我就細細告訴你。”
黃軒看著手機查到的資料,道:“咱們先說這個黃子澄,祖籍江西分宜,明朝洪武十八年的進士第三名,哦,就是探花,歷任翰林院編修、修撰,伴讀東宮,累官太常寺卿。”
“黃子澄幼年跟著名師歐陽貞學習,長大後又跟著周與學學習,洪武十七年成為貢生進入太學院讀書。”
“關於黃子澄,還有個民間傳說。”
“哦?不知是何傳說。”
朱元璋習慣性的想要伸手端茶杯,結果端了個空,只好佯裝摸了摸鼻尖。
“說是這黃子澄原本考中的是狀元,殿前朱元璋問他年齡多大了,老家是哪裡的,黃子澄太過激動,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朱元璋不喜歡這人唯唯諾諾的性格,於是就把他改為第三名。”
朱元璋聽聞,不由得輕視的說道:“得意忘形又忘乎所以,的確不討人喜歡。”
黃軒則是搖了搖頭,不認同道:“朱大叔可千萬不要這樣說,黃子澄能力是有的,要不也不會在那麼多的考生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績,只是嘛!”
“此人學的都是書本上的內容,積累的也是前朝的知識,理論治國有一套,就是太過理想化了,沒有結合實際,就拿削藩來說,基本上是他一人之力主導的。”
“想法是好,就是沒想過那些藩王不同意削藩,會發生什麼不可掌控的情況。”
黃軒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講道:“其次,這齊泰,本名叫齊德,溧水人士,也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在朝廷擔任過禮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職位。因其他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被老朱賜名“泰,這才改名為齊泰。”
朱元璋點頭,表示讓黃軒繼續。
“至於這方孝孺,那可是明朝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思想家。”
“方孝孺在老朱還在世的時候,並未在朝廷擔任官職,只是被授予漢中教授,天天給學生講課。不過他的父親,方克勤在洪武年間曾任山東濟寧知府。”
“這方克勤人不錯,在位期間,奉公守法,做過許多對百姓有益的事情,由於洪武九年的空印案的牽連,被老朱給砍了。”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在吳沉、揭樞的推薦下,才進入老朱的視線,並非常受老朱的重視。”
聽到黃軒對方克勤的評價,朱元璋老臉一紅。
儘管他知道當初空印案牽連的官員中,有不少是冤枉的。
在當時的情況,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一人。
只有殺得官員害怕,他們才會記得有一把大刀時時刻刻懸在自己的頭上,他們才會奉公守法,才會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
所以,朱元璋並不後悔。
哪怕重來,朱元璋依然還是當時那般選擇。
“這三人都被老朱看中,老朱臨終之時,把朱允炆託付給三人,所以朱允炆才會對三人言聽計從。”
原來是這麼回事。
黃軒講得簡潔明瞭,朱元璋自然記得住這三人祖籍在哪,回去讓人查一查,就知道黃軒說的是真還是假。
只是,這三人已經在朱元璋心中打上了不可重用的標籤,未來的仕途恐怕就難咯。
“不過,這三人的結局都不好,黃子澄被車裂而死,齊泰被誅了九族,最慘的是方孝孺,由於不承認朱棣的正統,被誅了十族!”
朱元璋聽了,並未有什麼表示,成王敗寇一貫如此,既然失敗,那就要接受失敗的後果。
只不過沒想到,方孝孺居然被老四誅了十族。
“黃小友,咱有一點不明白,分封藩王,不是朱元璋定下來的嗎,為何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要削藩?”
站在朱元璋身邊的吳吉祥聽到陛下如此說自己,渾身一哆嗦。
黃軒放下手機,這方面的知識,可以不用查資料了,自己都能分析一波:“這一點,應該要怪老朱,或者是怪太子跟皇太孫朱雄英死得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