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特使正是克雷格,他也是特魯尼第二屆任期中少數幾個熟面孔之一,而且他的官方身份還是白宮幕僚長。
其實,這已是克雷格在三個月裡第二次出訪白象。上一次是在華夏宣佈為錫蘭提供軍事援助之後,克雷格在第二天就以總統特使身份出現在白象首都,跟白象總理辛迪探討了幾個小時。因為局勢還沒惡化,加上白象國內對是否干預錫蘭內政存在很大分歧,所以克雷格沒有給辛迪太大的壓力,只是強調了花旗跟白象的友好關係,表示在任何時候,花旗都會無條件的支援白象。
也就是在這次會晤中,克雷格第一次向辛迪提出,邀請白象加入由花旗發起,已經獲得十多個國家支援的“泛球經濟貿易共同化組織”,也就是俗稱的“發達國家俱樂部”,即後來所謂的“十四國集團”。
只是,辛迪沒有接受克雷格的邀請,反而以白象欠發達為由,表示會在經濟發展起來後再做考慮。
其實,克雷格非常清楚,辛迪絕對不會貿然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很簡單,白象是欠發達國家,甚至可以說是不發達國家。二十一世紀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十年,白象也已獨立了七十多年,卻仍然沒有能成為工業國,工業化程度極為低下,有超過六成的國民還是文盲,除了極少數的社會精英,絕大部分白象人依然靠天吃飯。在人口規模已經跟華夏持平的情況下,白象的國民生產總值還不到華夏的十分之一,就連化肥這樣的基礎工業產品都無法實現自給自足。
這樣的白象,有什麼資格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別說是現在的白象,就算再過幾十年,只要沒有實現工業化,那麼白象連成為發達國家的希望都沒有。以白象的現狀,工業化任重道遠,首先得普及基礎教育,讓國民具備成為合格工人的基礎條件。華夏在建國之後,掃盲花了四十年。以白象的情況,肯定不可能在四十年內根除文盲。如果連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者都沒有,工業化從何談起?因為教育為一個國家的根本,需要長達數十年的持續投入,絕非外來援助就能解決的問題。再說了,也沒有那個國家有能力幫助有十四億人口的白象根除文盲。就算有,也絕對不是花旗,而是在掃盲上有豐富經驗的華夏。
辛迪並不笨,知道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是一顆裹著糖衣的毒藥。克雷格的邀請,並不是說以花旗為首的十多個發達國家認同了白象的地位,更不是要幫助白象實現工業化,而是要讓白象成為這些發達國家的市場,還是獨佔的市場。哪怕現在的白象還很貧弱,可是從長遠來看,這個擁有十四億人口,而且在將來肯定會超過二十億的國家,顯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果能夠控制白象的經濟,那麼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白象不但會成為這些發達國家的商品傾銷地,還將為這些發達國家提供極為寶貴的勞動力,確保這些發達國家在未來幾十年的繁榮穩定。
那麼,白象能得到什麼?
用克雷格的話來說,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是白象實現工業化的機會,華夏就是最好的例證。
克雷格的話沒有錯,不過也只說對了一半。
幾十年前,華夏確實是透過改革開放,向境外資本開放本國市場,獲得了迅猛發展的機會,並且一舉成為全球第一工業強國。問題是,在此之前,華夏已經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有了一定的家底,而且華夏的開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分階段進行,很多戰略產業依然掌握在國家手上。再說了,在搞改革開放之前,華夏已經基本上掃除了文盲,擁有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華夏的對外開放,不只是開放本國市場,更是在利用境外資本獲取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簡單說,華夏的改革開放在本質上是互惠共贏,而不是讓境外資本在本國賺取超額利潤。
白象呢?顯然是另外一種情況。
沒有足夠紮實的工業基礎,沒有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沒有力爭向上的民族精神,更缺乏強有力的政府,白象走這條路就是尋死。
此外,白象一直就是市場國家,根本就不存在開放本國市場的問題,那麼為何還要加入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的“發達國家俱樂部”?事實上,白象已經在發達國家的老路上走了幾十年,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果。如果繼續按照發達國家指出的方向走下去,今後就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嗎?
其實,克雷格不是不明白這些,只是不能說。
在第一次見到辛迪的時候,他就知道,在沒有任何明確的保證、以及更重要的實質好處的情況下,白象絕對不會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當然,結果跟他預料的一樣。
在回到花旗之後,克雷格就向特魯尼提到,讓特魯尼放棄拉攏白象的念頭。
特魯尼沒有放棄,只是認為時機還沒成熟。對此,克雷格也沒有否認,即白象所處的國際環境還沒有惡劣到讓其必須倒向“發達國家集團”的程度。用特魯尼的話來說,一直奉行不結盟政策的白象其實是一個騎牆派。在過去幾十年裡,白象一直奉行在大國間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冷戰期間是在花旗與紅色帝國之間搖擺,以此為自己牟利。現在是在花旗與華夏之間徘徊,力求利益最大化。花旗已經開出了價碼,而白象沒有應承,只是因為華夏還沒有出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