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戰烈的這個安排,並沒有超出秦齊楚的預料。
在這場衝突中,陸軍的地位最為尷尬,因為自始至終都只能打醬油。要知道,陸軍不但是當之無愧的老大,還是華夏軍隊的根基,擁有最多的兵力,號稱地表最強存在。在總參謀部,郭戰烈的權威更是無人能及。因為郭戰烈在軍中的地位,以及陸軍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只能由他出面協調。問題是,郭戰烈所做的顯然不止是協調與化解軍兵種的矛盾,更是在維持均衡。這裡面的關鍵,或者說微妙之處,就是不能讓任何一個軍兵種坐大,也就是不能獨吞所有戰果。
只是,料到這個安排的不止是秦齊楚,還有海軍作戰處長江海濤上校。
如果說秦齊楚是含著金湯勺降生的“那麼江海濤就截然相反。他出身在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教師。當年報考海軍軍官學院,也只是因為理想。在成為海軍軍官之後的十多年中,江海濤從基層部隊幹起,最後當上了護衛艦的艦長,並且獲得了返回院校進行深造的機會。畢業後,他才被調回海軍司令部,從普通參謀做起,在奮鬥了近十年之後才坐上了作戰處長的位置。再過幾天,他就四十五歲了。如果沒有爆發這次衝突,作戰處長很有可能是他在海軍中最後一個職位。以他的年齡,最多能指望在退役前佩帶上少將肩章。
與秦齊楚相比,江海濤的才華不值一提。
當然,江海濤也有比秦齊楚出色的地方,比如更加了解軍內的利害關係,也更懂得取捨之道。
問題不是在空軍,而是在海軍。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出於維護全球利益的需要,海軍備受重視,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裝備建設。按照非官方資料,在過去十年裡,海軍的軍費佔比始終在三分之一以上,裝備建設費用的佔比甚至超過四成。巨大投入所產生的效果也極為顯著,用外行的話來說,華夏海軍的造艦行動就像是下餃子。在短短的十多年內,華夏海軍建造了兩艘航母、大約三十艘防空驅逐艦、三十多艘遠洋護衛艦、近百艘小型護衛艦,以及數量眾多的兩棲登陸艦、快速戰鬥支援艦等各類艦艇。即便是海軍航空兵,也是備受照顧。除了由空軍主導的j20,海航能優先獲得幾乎所有新式作戰飛機,比如j11c與j10c就優先提供給海航,空軍只能拿現役飛機進行改造。
這種在經費上的照顧,儼然讓海軍成為了第一軍種。
受到衝擊最大的不是空軍,也不是火箭軍,而是陸軍。空軍的優先權只在海軍之後,而火箭軍是戰略安全的基石。結果顯而易見,在海軍獲得的經費迅猛增長,而軍費總額的增幅又有限的情況下,受到限制的肯定是陸軍。在各型戰艦像下餃子般的交付給海軍時,陸軍的很多主戰裝備卻因為經費不足而被迫下馬,至少裝備規模受到嚴格限制。比如被陸軍給予厚望的ztz99主戰坦克與z10武裝直升機,都因為經費嚴重不足而受到影響。ztz99只裝備了三個王牌集團軍,而z10的交付速度降低到了只能維持生產線的最低限度。對陸軍將領來說,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而且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陸軍受到的限制正是拜海軍得到優先照顧所賜。
只是,海軍能夠成為第一軍種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海軍的價值不可否認,但是華夏是一個陸上大國,而且周邊局勢並不穩定,陸軍依然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保證。說得更直接一點,在不大可能爆發全面核戰爭的情況下,陸軍是保證本土安全、遏制與抵抗外來威脅的主要力量。只要華夏有一支強大的陸軍,那些圖謀不軌的鄰國必然會有所顧慮。與陸軍提供的基本安全保證相比,海軍的主要價值其實只是維護海外利益,而空軍是典型的進攻力量。也就是說,在華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去萬里之外的地方實施軍事幹預的情況下,在仍然要以本土安全為目的而重點關注周邊地區的時候,陸軍的地位不會動搖。
所謂的削弱陸軍、增強海軍,其實只是表象。
很簡單,陸軍的各類主戰裝備早已實現了自主生產,而且生產線就在那裡,只是生產多少、以及以多快速度生產的問題。只要出現了迫切威脅,這些生產線就會全速運轉,把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火箭炮、戰術彈道導彈、武裝直升機、通用直升機等各種裝備源源不斷的送到陸軍手上。相對而言,海軍戰艦的建造週期長得多,很難在需要的時候透過加大投入來加快建造速度,也就需要未雨綢繆,即在和平時期建造足夠的戰艦,保持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
有這個認識的,不止是江海濤,還有海軍司令何長風。
正是如此,在衝突爆發後,何長風沒有攬下所有任務,等到空軍參戰部隊到達,就把空中作戰任務交給了空軍。
顯然,這是很明智的做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個時候讓空軍衝鋒陷陣,至少不會讓其他人認為海軍一家獨大,也就不會處處盯著海軍。
只是,何長風沒想到,空軍作戰處長是個可遇不可求的奇才。
單純從戰術的角度看,如果讓秦齊楚放開手腳去幹,恐怕在接下來的作戰行動中,真沒有其他軍兵種的事了。
當然,問題也在這裡。
要是讓空軍獨挑大樑,那麼在此之後,空軍必然取代海軍,成為軍中新貴,也必然會受到重點照顧。先不說空軍的價值,只是由此產生的影響,必然會讓包括海軍在內的其他軍兵種的發展與建設遇到麻煩。顯然,不管是郭戰烈,還是何長風與朱真,都不希望空軍佔據太多份額。
所幸的是,空軍司令雷天靂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
現在,爭取到了機會,只是該怎麼打,江海濤卻沒有太大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