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
常欣怡像是猜到了什麼,驚訝問:“是影子哥的歌嗎?”
張嶸笑著點了點頭:“沒錯,一首新歌。”
“哇!”
常欣怡一臉嫉妒:“當老闆就是好,居然能白嫖影子哥的新歌。”
“新歌叫什麼名字呀?”
孟藍好奇詢問。
看了他們一眼,張嶸笑著回答:“青花瓷。”
“青花瓷?”
在場眾人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孟藍不解問:“是我理解的那個青花瓷嗎?就那種瓷器?”
“沒錯。”
張嶸點了點頭。
“有意思。”
林深笑著稱讚了聲,若有所思的問:“這首是不是影子哥說的那種國風類的歌?”
“對,就是國風。”
張嶸笑著承認。
常欣怡插話問:“什麼是國風啊?”
林深看了眼張嶸,見他沒有解釋的意思,就笑著開口:“我來說說吧!其實我也是從影子哥那裡聽來的。
所謂國風,就是帶有華國傳統文化元素,或者直接用傳統文化創作出道作品。
比如可以在音樂作品裡借鑑華國傳統詩詞,戲曲,民樂,舞蹈,服裝等等傳統元素。
就拿影子哥寫給我的那首《一剪梅》來說吧!那就是一首國風歌曲,借鑑的是《一剪梅》的詞牌名,在編曲裡也加入了二胡、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和鋼琴、貝斯、現代鼓結合,就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潘凌雲的那首《瀟灑走一回》也是一樣,但那首歌的編曲更偏現代一點,潘凌雲的唱腔也更偏流行。
而我的唱腔借鑑了崑曲的唱法,更國風一點。”
聽他這麼說,在場眾人也都來了興趣。
林深和潘凌雲在春晚上唱的這兩首歌的確引起了一番轟動,一直到目前為止,還在被人津津樂道。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觀眾,對這兩首歌更是喜愛有加,網上甚至還有一些大爺在公園裡用二胡拉《一剪梅》的影片,還相當火爆。
相較於觀眾而言,這兩首歌對音樂圈的影響則來得大得多。
歌曲裡融入的大量傳統樂器元素給了很多創作人極大的震撼。
在這兩首歌之前,傳統民樂和流行音樂之間還是有一道頗為清晰的界限的。
不光是流行音樂認為傳統民樂和現代流行音樂不是一個體系,沒法融合,傳統民樂界對流行音樂也是一百個看不上,雙方的交流很少。
但這兩首歌的融合卻做得極為融洽,尤其是林深的《一剪梅》,沒人說得清它是把傳統民樂的元素融入了現代流行樂裡,還是把現代流行樂融入了古代唱詞曲調裡,但兩者融合得極為完美,簡直渾然天成。
上半年自春晚結束以來,創作圈裡有很多人都嘗試著做了一些融合傳統民樂元素的作品,但質量層次不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基本上都是在各自摸索。
但即便如此,也出了幾首不錯的作品,只不過完全沒法和《一剪梅》這樣的作品相比罷了。
在場眾人自然也聽過相應的一些作品,但都不知道怎麼稱呼它們。
今天從林深的口中他們才得知,原來這種作品的名字叫國風。
常欣怡期待問:“張總,你錄了小樣嗎?能不能讓我們聽聽看?”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