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隨著他事業的慢慢擴大,不可能永遠侷限於一個封閉式的小圈子裡,要想走的更遠,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都是必不可少的。
誠然,如趙穆這些二代公子哥,或許有真本事的沒幾個,但他們老爹那層面,絕對個個都是白手起家的厲害角色。
推算一下就知道,趙穆那一輩是屬於八十年代左右出生的,他們老爸那一代,就是六十年代左右出生的,在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他們老爸那一輩才是十八九歲的青少年。
眾所周知,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經商都屬於投機倒把,也就是說,他們老爸那一輩的發家之路,最快也是在八十年代左右才開始起步。
短短二十年時間,靠著傳統行業的積累,一步步爬到今天的地步,這中間得經歷多少風雨,又得結識到多少人脈關係?
而這筆寶貴的財富,又將隨著血液的傳承,最終繼承到趙穆一輩。
所以,趙穆他們的小圈子,其實是一個大有潛力可挖的小金礦。
往近了說,透過這個圈子,他早晚也可以混成圈子的人,與方方面面的人形成交際,以後像註冊公司這樣的事情,他一個電話就能解決,而不是像去年那會,需要陪笑臉,上下打點。
往遠了說,如果今後他公司做大後,轉而想向諸如房地產類的傳統行業進軍,這個小金礦的作用更不容忽視,畢竟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級別,再想往上升級,受限的就不是你能力不夠或者資金不足的問題,而是你的人脈不廣,以至於碰到的無形壁壘太多。
………
晚上七點,顧恆準時出席,地點不是什麼星級大酒店,而是一家老字號的別緻小店。
店面不大,地方也有點偏,卻是座無虛席。
進入提前預定好的一個單間裡,顧恆等了有十多分鐘,趙穆等一行人到來。
加上顧恆今天租辦公樓時就打過照面的李姓青年,另外還有五個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總共是三男兩女。
點菜的時候,顧恆有偷瞄了一眼選單,看著上面一個個還在承受範圍內的價格,他心放踏實了。
前世今生都沒接觸過趙穆他們這種圈子,他一開始還擔心被坑,怕這家看似尋常的小店裡別有玄機,像電視裡演的那樣,一道菜動輒成千上萬。
好在,是他想多了。
經趙穆介紹後,飯局開始,酒當然必不可少,但不是白酒啤酒,也不是紅酒,而是小店自釀的多種口味的米酒,清冽爽口,後勁綿長。
飯桌上,顧恆不懂套路,所以秉著少說多看的原則,一般不隨意插話。
細細觀察下來,他發現趙穆也並非這些人的核心,核心有兩個,一男一女。
據他們話裡透露的隻言片語,顧恆得出結論,男核心家裡應該是從政的,女核心家裡是經商,做的是酒店行業。
聊著聊著,話題轉到姓李的青年身上,也就是做廣告公司失敗,從而將辦公樓轉租給顧恆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