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知道作為荊州實質上的三號人物,劉琮雖然能說服父親調黃祖回襄陽,但如果就此黃祖與劉表之間有什麼罅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先做起了黃祖的思想工作。既然自己已經改變了歷史軌跡,不如在曹操南征之前將黃祖保護起來。
“多謝賢侄信任,祖必定隨時奉命、接受調遣。
“侄兒還有一個要求。”
“你說。”
“那蔣欽,我想帶回南郡。”
“這……”
“放心,我必定勸服他歸順荊州。”
“如此甚好!”黃祖雖然知道這蔣欽以前做過土匪,但自從投靠江東後,隨孫策平定丹陽、吳郡、會稽和豫章四郡。平盜賊,遷西部都尉。討會稽賊呂合、秦狼等,徙討越中郎將。官是越做越大,只怕很難為己所用,不過倘若劉琮出面,那性質又不一樣了。
其實對於能否說服蔣欽,劉琮心裡自己也沒底,不過既然讓自己抓到了,寧願殺掉,也不能放回江東去。劉琮之所以不願意放過蔣欽,是受歷史上劉表、劉璋兩人的滅亡教訓而得出結論,荊州文人彙集,卻缺少武將,能堪大用大用的就只有文聘、蒯良兄弟,蔡瑁、張允等人完全是靠裙帶關係上位的。
自己手下雖然有劉磐、黃忠、甘寧、魏延,但跟曹操的武將比起來數量上差得太多,何況蔣欽還熟知孫權內部情況,如果能將其收服絕對划算。
而且此番回去之後真的要好好謀劃一番了,劉表時日不多,曹操南征在即,劉琮希望甘寧、諸葛亮此番前去能重挫孫權,讓他幾年之內不敢覬覦荊州,也好讓自己專心對付曹操。
史書上記載,這劉表和劉璋一直致力於“把自己的事做好”,從不去爭霸招惹別人,並未對別人構成威脅呀?尤其劉表號稱“江夏八俊”之一,對內實行“除盜安良,開立學館,博求儒士”的政策,拿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打擊搶*劫黑惡勢力,保護老百姓,重視教育,廣泛錄用知識精英,是個很負責的國家領導人呀!
別忘了當初他可是單騎入宜城,而後以仁義說服襄陽農民起義軍,接著北據襄陽、南守將領,荊襄九郡傳檄而定。
劉璋雖然差一點,主要為人好說話,對犯罪分子打擊不力,自己鍾情於仕女畫、舞蹈等高雅藝術,但絕對沒有施暴*政。所以在當時這兩處均是“和諧社會”,臣民是最安居樂業了。且荊襄地區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如當時有GDP統計的話,這兩處肯定在全國名列第一、第二。
然而,這兩處“世外桃源”很快就成了別人的地盤,仔細想來,其實也是必然。
這“二劉”都沒有認識到人類社會其實跟動物世界是差不多的,無不遵循著弱肉強食的規律,是不會認同“和諧”說的,所謂的暫時和諧只是一種力量的平衡,孫劉聯手力量和曹操平衡了曹操吃不了他們了,曹操就暫時停止了南下兼併戰爭,於是三方就“和諧”了。
當年有個“華約”集團和“北約”抗衡,所以老美就不敢象現在這樣想打誰就打誰……。所以要談“和諧”必須有實力作後盾(這裡說的實力是軍事實力,絕不是什麼GDP)。“二劉”恰恰未重視整軍備戰,被暫時太平迷惑,貪圖安逸,不思進取。
劉表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在袁曹官渡大戰時襲擊曹操根據地許昌,劉璋沒有聽從王累的尸諫,盲目引進劉備的“外資”。劉表直到臨死前才醒悟荊州將保不住了,劉璋就更可笑了,先請“虎”劉備來保護自己,後又請“狼”馬超來驅“虎”,結果“狼”和“虎”聯合起來把自己給吃了。兩人的愚腐,令人可嘆可笑。
當然“二劉”滅亡的原因還在於他們都有一個賣國的“精英”團伙,劉表的蔡瑁、張允、蒯越之輩,劉璋的張松、法正之輩,這夥“精英”平時高談闊論,無人能及,形勢有變只顧自己貪圖富貴,不惜出賣國家,甚至於自己的親人,如蔡瑁出賣了荊州的同時把自己的親妹妹和外甥都害了。
想到當年太祖“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備戰備荒為人民”、“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等英明論斷,劉琮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年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是需要多大的膽略和敏銳卓越的遠見!作為一個和諧後世來的軍人當然知道軍力在亂世的重要,而帶兵之將更是重中之重。
蔣欽雖無關張之勇,卻總是強過張允、蔡中之流。只是如何讓蔣欽為自己所用,讓劉琮犯了難。
蔣欽此刻正呆在大牢裡鬱悶呢,原本蔣欽和程普等人一起屬於孫權部的,只是攻城戰呂蒙勇猛異常,立功不小了,蔣欽心裡癢癢了,進城之後便和孫權申請要求跟隨呂蒙一起追擊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