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番推讓之後,劉琮在滿朝文物的勸解下非常勉強的接受了皇帝禪位。而伴隨了皇帝劉協大半輩子的荀彧又接到了他這一生當中的一個重任—全程負責禪讓大典!
荀彧沒有反對,心中也是五味雜陳。當初他是為了擁立皇帝劉協而與曹操決裂,到了襄陽之後也試圖以一己之力護的皇帝周全。可是天不遂人願。這天下已經不再是劉協的天下,而是曹操與劉琮的天下,曹操已經稱帝,為了名正言順的進行北伐,劉琮對皇位也是志在必得。
而劉琮早在幾年前就徹底放棄了劉協歸順劉琮,叫一聲主公就必須做臣子的事情!曾經的詩中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多也多不去!
襄陽皇宮中,劉協住的宮殿,已被裡三層外三層的守衛著,比起平日裡,更是嚴密了不少。
往日裡劉琮對這個皇帝還是十分尊重。劉協也能四處走一走,到這時已是被嚴密的監控起來,連去御花園一轉的自由都被奪去。
雖才跟著荀彧逃離許昌來到襄陽後,丞相劉琮不曾短了他的吃喝用度,可一日賽過一日的煎熬,加上縱情女色依舊讓劉協的身體,越發的虛弱下來。
這一日,從一早起來,就被宮人圍起來,沐浴更衣,更是給他換上了許久不曾穿上的正式朝服。劉協的心裡一陣發慌,已有預感,這大概是他最後一次,身著天子冕服。儘管之前似乎想通了,但真的到了這一天劉協心中仍舊不是滋味。
面無表情,和木偶一般,被人拾掇著,直到被扶上去,乘輿而行,見四下無人,劉協才心裡仰頭望上,兩行淚水垂了下來。
一隊隊計程車兵,在前面開道,有樂師在奏著樂,沿途街道,百姓都跪伏著,不敢有絲毫動彈。
從劉協即位之日起,還不曾有過這樣排場的時候,可這排場所代表的含義,卻是他不願去想。
禪位大典,所定地點是襄陽城外,一座早已建好的華麗高臺。到時,襄陽臣民都可自由旁觀。這無疑是劉琮的主意。在荊州尤其是在襄陽眾人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誰當一定知道劉琮!
劉協乘著輿,面無表情的半閉著眼,他不想去看望著自己的目光。現在匍匐在地的百姓,在今日過去,又怎麼樣去想自己這個即將禪位的皇帝?
襄陽城中,街道上已是聚集了大批的百姓。男男女女都有,街道兩旁,已是人山人海。這些人雖不知城中發生了什麼,卻早有訊息傳出來,說是有大人物從皇宮裡過來了!皇宮裡住的,除了皇帝,不就是娘娘麼?
普通百姓一輩子可都未必有機會能一睹聖顏啊!人群擁擠著,人們在竊竊私語,紛紛猜測著出來的會是何人。就在這時,從街道盡頭,傳來了一陣馬蹄聲,有騎士在馬上高喊著:“讓開!讓開!給聖駕讓路!”
聖駕!老百姓可不是那些文武官員,他們對於朝廷對於皇帝有一種天然的敬畏!嘩啦啦,百姓們都向路旁退去,給來人讓出一條寬敞的大道來。隨後,一隊騎兵,風馳電掣一般的疾馳而去。
隨後便是樂聲,漸漸傳來。不一會,聖駕的隊伍,已是行了過來。
不知是誰先帶了頭,百姓們呼啦啦的跪倒在地,匍匐在地上,紛紛叩首伏地,只敢偷偷抬頭去看。
“我可聽說了,今日是祭天大典!就在城外進行!”
“祭天?可是大事!”
“可不是,這不天子親臨,這可是難得的大事!”
街上的人,小聲議論著。坐在乘輿之中的劉協,面無表情的看著眼前這一幕,一言不發。隨軍的將軍,騎在馬上,不斷的吩咐著速行,生怕路上遇到事情。
所幸一直行出襄陽城,都沒有發生什麼事端。這讓護送著聖駕出城的將軍,著實鬆了一口氣。
襄陽城外二里處,高臺早就準備妥當。一隊隊士兵,盔明甲亮,手持長矛的站列在兩旁,而空地前,有著文武官員等候著。
遠處,有大批士子和低階官員,還有著一些百姓,在遠處張望著。
高臺旁,有一個男子,正在指揮著士兵,在佈置著什麼。
“荀先生,事情準備的如何了?”禮部官員走上前,向那男子詢問著。
“已是齊備了。”荀彧淡淡的回答的說著。
天子祭天,可非小事。
可以說,就算是朝廷典儀中,也特別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