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1章 計定子午谷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輕裝***出子午谷偷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帶,待諸葛亮主力自斜谷來會合,目標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

而事實上如今形勢和歷史上的蜀漢、曹魏和東吳三足鼎立不同。長安一帶沒有任何險要可守,這對於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劉琮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與騎兵和重灌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是什麼結果

一旦關中成為戰場,雙方則均不能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漢軍的糧草需要依靠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河東、中原進行補給(有渭河水運),比較方便(曹操當年攻關中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漢軍必不能長久。

而且長安是魏國西京,又是雍州治所,僅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即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根本守不住。所以劉琮將魏延的計劃詳加分析之後,得出了一個基本框架,那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兵快速出子午谷到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奪取潼關等險要,大軍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直接奪取關中,拒魏軍於關外。

從戰略上講諸葛亮計劃是奪取隴右,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如果漢廷的戰略目標是光復漢室,則消滅中原的魏國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其後才是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歷史上看,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中國的有:秦、漢、隋、唐,而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的則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隴右為根據地統一中國或北方的則一個都沒有。

隴右在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對中原地區的威脅上均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因此關中的失陷對魏國的打擊是更為嚴重。

所以,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從戰術上講魏延計劃可以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集中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等地,確保關中的

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又分散,完全可以隨後逐步加以各個擊破。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漢廷來說,是比較理想的;

諸葛亮計劃則由於道路遙遠,相對要化較長的時間,這樣,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戰區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還有北面的高平迂迴線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局面,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漢軍來說,決不是戰術上的好選擇。

諸葛亮的計劃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全之計,在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沒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

由於魏軍主力已經到達關中,就是街亭不敗,也會在隴右與魏軍展開長期的作戰,很明顯,漢軍從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期的作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與東漢時期的隗囂一樣——失守隴右。

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坂津的天險,保衛關中,而這時關中將成為漢軍可靠的補給基地,漢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無憂也。

所以兩廂比較,諸葛亮計劃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而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大半了。

當然要想讓魏延的計劃順利事先,除了要悄悄的加強漢中的軍事力量外,就必須發動突然襲擊,這個時機就是曹操去世,眾子奪位!同時要隱蔽作好一切準備工作,快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

黃忠和馬超二人在漢中倒是能夠率領騎兵完成這個任務。另外就是透過情報網路摸清楚魏軍在關中的兵力部署,同時趁著魏國各處調動兵馬,關中最薄弱的時候下手!當然為了確保順利,劉琮計劃在此之前將東線和中線的部分戰將也秘密調往漢中,漢中集合以魏延、馬超、龐德、張任、韓當、徐盛、黃忠甚至趙雲等諸多猛將可以對關中守軍形成區域性壓制。

當然這樣一個計劃並不是大張旗鼓的進行,而是藏於劉琮、魏延、龐統等人心中。人算不如天算,歷史上曹操是220年死的,離現在還有一年的時間,劉琮不知道自己攪亂了歷史程序,老天會不會按時收曹操,不過曹操已經六十四歲,而且把半生都是四處征戰,想來也活不長。所謂萬事俱備只等阿瞞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