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什麼問題?”孟輝問。
孟父沒有回答自己兒子的話只是反問:“你看過第378期地勘雜質嗎?”
孟輝搖頭。
孟父繼續道:“那一期雜質裡有一篇論述性文章很有意思,你可以去看看。大致講的是在同一環境、同一分子結構下,先天和後天的比較。物件是一塊石頭,案例是曲水壩。”
後來這篇文章孟輝去特意翻過,討論的其實就是曲水壩由於擴建改造問題而新建了一些堤壩,但這些堤壩在幾十年後卻會出現各種裂痕和水滲透甚至是腐蝕現象。
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畢竟大壩壩堤都是長年累月風吹日曬的,雖然只有幾十年但“風化”現象依舊會在上面顯現,只是往往目力不可辨。
但比較矛盾的點就在這裡;文章中用了曲水壩的原堤壩岩土樣本和幾十年前的新建材料做對比,卻發現原堤壩中某些先天形成的堤壩強度和受力抗性都比人工建造的要好。
後來他們以此為模板建立資料模型甚至按照先天堤壩的土石做了專門的岩土改造,但運用到實處後依舊收效欠佳。
所以文章末尾提出了這麼個問題——為什麼在分子結構和大環境相同的情況下,後天的堤壩強度卻頂不上天然形成的?
那時候孟輝則得出了一個結論:或許人類在自然面前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創世神,而只能成為仿造者。
孟父將地勘雜質的那篇文章的論點簡明扼要的向孟輝說明,然後看著孟輝道:“有的東西太過超前了也不好,老祖宗告訴我的“中庸”就是這個道理。”
孟輝依舊迷茫:“我還是沒明白您的意思。”
孟父道:“如果我告訴你現在你生活的世界不是原來的世界你能夠接受嗎?”
孟輝眯著眼,還在細品孟父意思孟父站起身來揹著手,眼睛望向窗外又接著說:“我說過,之前在有一段時期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讓人類越來越依賴於此,而相反的,人類自己的能力卻在不經意間逐步下降。
說句實話,我認為人與人之間都尚且不可完全信任又何談去相信一個機器?或許是根深蒂固的想法覺得那種東西始終是控制在人類自己手裡的?”
孟輝接話:“難道人工智慧出了什麼變故?”
孟父點點頭:“很多人擔心的問題確實在人工智慧鼎盛時期過後沒多久就出現了;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臺電腦有自己的思想會是什麼情況?
它能比人腦做出更快的統計和計算,對事情的發展有一個統籌性的規劃和‘預知’;預知這東西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神棍論,而是一種大資料的分析。透過你過往行為的分析預判你下一步的走向……”
“所以……那些人工智慧預判了人類的走向?它們控制了人類?”孟輝笑著說,顯得有些漫不經心,因為這個事情怎麼聽怎麼像一部科幻電影。
孟父沒有搖頭也沒有點頭只道:“其實剛開始挑起矛盾的不是它們而是我們。起因是一個人工智慧的護士為將死的病人流下了眼淚。”
孟輝好奇道:“眼淚?機器人有這種東西?”
孟父:“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眼淚,但那個時候人工智慧已經和真人沒什麼區別了;包括一些細微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