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更有利於軍隊精兵簡政,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作為另一個全球軍事強國,老美的“師改旅”,是在海灣戰爭後正式實施的。
老美做出這樣的改革之後,許多國家自然也是跟風而行。
確實,未來戰爭中,軍隊的靈活性是很關鍵的因素。
相應地減少指揮層級、組建旅轄營的戰鬥群,形成一支支戰鬥旅模組,以適應未來區域性戰爭是很有必要的。
特別是非常難打的城市巷戰,原先的建制就更顯拖沓、臃腫。
其實在“師改旅”之前,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老美就已經撤銷了團一級建制。
然而和北方鄰國不同的是,老美即便有一段時間轟轟烈烈地大搞“師改旅”,卻始終沒有放棄師一級建制。
在蘇七月的記憶中,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時候,老美甚至叫停了師改旅。
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師改旅”的建制,也有著其侷限性。
師,在傳統戰爭理論中,其定義是最小的戰役單位。
簡單說來,一個師要有能力獨立承擔一場小型戰役。
包括火力支援和後勤勤務,一樣都不能少。
因此,一個師裡面,會有大量勤務部隊的存在。
師改旅之後,和之前最大的區別就是:五花八門的勤務部隊,被編成規模更大的專業勤務保障部隊,由軍級直接掌控指揮和排程。
而旅部,則儘可能地保作戰部隊。
如果戰爭中需要後勤,或者遠端火力的支援,則直接呼叫軍部,由軍部根據戰場作戰的需求靈活調配和指揮。
這樣的建制配比,靈活是足夠靈活了,但是其弊端也同樣不小。
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不適合大規模的戰爭。
強弱分明的對抗之下,師改旅的科學建制,看上去十分美好。
可一旦交戰雙方的實力相當,在一處戰場上爆發激烈對抗的話,一個旅的戰鬥力是根本不管用的。
特別是強國之間如果爆發戰爭的話,一個師的存在,要比一個旅有威懾得多。
至於集團軍,則仍然是這個時代最基本,且強有力的戰役兵團。
前一世,“師改旅”這方面的弊端,老美是第一個發現的。
接下來,才是北方鄰國。
隨後,這兩大軍事強國都叫停了國內軍中的“師改旅”進度。
同樣的,我軍在“師改旅”的程序中,也不免走了一些彎路。
現在軍區領導提出加快“師改旅”的速度,看樣子應該是想將這一軍改思路貫徹到底了。
可前世的經驗告訴自己,這樣的思路,卻並不是最好的。
師改旅從大方向來說固然沒錯,但是到底要不要保留少部分師一級的陸軍作戰單位,是很值得商榷的事情。
將腦海中的思路認真過了一遍,蘇七月已經有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