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銜志

<!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銜志

恭王面對桌前一堆牒文昏昏欲睡,那些牒文由大秦各道官員和京中各司官員呈遞上來,包括農業、水利、財政、軍務、職官、內政等方方面面的事務。

他翻開吏部和兵部關於官員考課的牒文看了沒多久便打起了哈欠,他撂下筆把牒文往禦案旁一推,溫緒便靠近跪坐下來,自覺撿起他的筆開始幫他批答。

恭王雙肘交在腦後靠在禦座上假寐,天下太平,萬州安寧,完全不需要他事必躬親,他耐著性子批過兩天牒文,那些瑣碎的政事和官員們請安問安的廢話實在讓他感到無聊,無非就是“已閱”、“可”、“聞”等幾個固定的批複,在禦案前栓條狗訓幾日,狗都能代他安邦定國。他還年輕,以後有的是機會開創功業,穩固帝位前,秦哲可以先做一個守業的帝君。

恍惚間他似乎嗅到了秋燕解手帕上的香味,帕尖往上是她袖筒裡的風光,這惹得他夢裡打了個噴嚏,恭王猛的一下驚醒,發現自己正在禦案前,他抬手捏著鼻樑,瞥見溫緒正凝神看著一封牒文許久未動。

“可有不妥?”他問。

溫緒回神將牒文呈給他,“是昌睦公主上奏的,奴婢不知如何批答才算妥當。”

恭王接過,大致瀏覽一遍後皺眉說:“我這妹妹的想法總是另類別樣的,此事我也拿不定主意,傳她本人還有政事堂的樞臣們一起共議此事吧。”

昌睦公主走上丹墀時,天色終於亮了,她帶來了今歲的第一粒雪。等候陛見時,諮閱向南窗前看了過去,唐頌察覺到她的目光,同她對視後面向她行禮。

“不必多禮,”諮閱笑道:“恭喜唐司長遷官。”

她在廊下吹冷風,她卻要恭喜她。

唐頌的眉微微挑動,“多謝殿下。”

“回見。”諮閱留下這意味深長的二字,接受傳召跨入殿中。

唐頌望著廊外洋洋灑灑的雪屑,以耳為筆,以腦為墨,以心為紙,記錄接下來殿中所發生的一切。

等昌睦公主和政事堂十一位樞臣到齊後,恭王問:“昌睦想要增加四門館的員額?”

周圍的官員們在傳閱她的牒文,諮閱跪坐於殿中應是:“朝中有國子監、太學、弘文館、崇文館、四門館五個學館,部分州縣開辦有州學、縣學,但是除了四門館,其他學館的學生基本都需蒙受門蔭才能入館學習,而四門館只有三十位學生員額,大秦學子成千上萬,這其中不少寒士限於貴賤,連州學、縣學都沒有資格進入,只能進入民間的鄉校或者私學就讀,然而民間學苑大都不成氣候。”

“臣聽說如今有很多地方計程車人寄居於當地的寺院習業授徒,甚至有些地方的寺院開辦的有寺學。所以臣就想也許朝廷可以擴大四門館的規模,招納天下寒門子弟入京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是最容易被學館學苑忽視的一類學子,臣想讓他們有書可讀。”

昌睦公主口中字字珠圓玉潤,眾臣跟著她的安靜點頭,恭王缺少主見,一味附和他人也跟著點頭。

“先帝也是考慮到天下寒士的困境,所以到了每屆科考時,總會從戶部撥出一筆校舍費和衣食費資助貢院。”中書令兼集賢殿學士段潯開口道:“殿下的考慮更為長遠,但是卻很難踐行,這件事想要做成,人力、物力、財力缺一不可,不知殿下初步的打算是什麼?”

諮閱沉著應對他的提問:“據我所知,大秦三吳,兩浙,廬潯,楚衡,荊襄,沂兗,淮揚,蜀中,閩莆,嵩山,終南等地包括京畿在內都有寺學,比如驪山華清宮附近昭應寺的石甕寺,很多科考落第的考生便會寄居在此處準備下屆科舉。我想先從這些寺學中選拔有志的學生進入四門館學習,將學館內的名額增加至二百人,後期如有可能繼續增加員額,錄取的學子從寺學擴大至最底層的寒門,教育乃國之根基,不能僅讓天下士人承擔育人的重任。”

她說著看向戶部尚書於羨豈,又看向恭王:“最近戶部已經支出了一筆籌建平康軍的軍費,不便再支出大額費用。所以四門館的費用臣自己想辦法籌措,無需國庫撥調,臣只需朝廷透過這個提議。”

這席話使在場眾人萬分震驚,於羨豈詫異的說:“僅是一屆科考就需耗費將近三十萬貫的巨資,朝廷各個學館每歲的度支也是相當大的一筆費用,殿下要擴大四門館的員額,緊靠公主府的俸祿、收入是很難長期支撐學館花費的,殿下一定要慎重考慮。”

“這方面我已有考慮,”諮閱笑道:“因為存在風險,所以不能讓國庫憑白支出這筆花費,如果這項舉措失敗了,我自己承擔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