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6章 現在就解決東瀛
在後世,很多人都覺得華夏與東瀛很少發生戰爭,僅僅是近代才有大規模衝突。
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東瀛之所以對大唐如此崇拜,甚至自認為繼承了大唐風骨。
很大的原因是白江口之戰直接打蒙了東瀛人。
這讓以後近千年東瀛人對大唐依舊有畏懼之心。
此時東瀛已經學習了大唐制度將近二十年,他們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於是天智天皇遣派四萬三千士兵進攻新羅。
而這個時候新羅是大唐小弟,但是因為常年被高句麗侵略,國內幾乎沒有反抗力量。
所以大唐方面組織了一萬三千人迎敵。
東瀛有戰船一千艘,而大唐只有戰船一百七十艘。
東瀛補給線就在身後,而大唐路途遙遠。
不管怎麼樣看,東瀛都是優勢一方,他們好好打,必然可以擊敗大唐。
但是事與願違,東瀛根本不明白大唐此時的單兵戰力之強,大唐士兵對上高句麗士兵,一個打十個真的不是開玩笑。
大唐經常派一兩千人追擊高句麗數萬人。
這一場海戰,大唐全勝而歸。
東瀛方面如臨大敵,一個個非常害怕。
不過大唐都沒有興趣經營高句麗,更加不要說隔海的東瀛了。
所以最後以東瀛天皇稱臣而結束。
這一場海戰把東瀛人嚇了一千年,直到大明事情,他們才又有了野心。
不過卻是被明末時期的軍隊在半島擊敗了。
由此可見,東瀛人的戰力其實真的弱。
因為氣候的關係,高句麗一代每年真正可以種植的時間不過半年而已。
十一月十二月氣溫太低,地面就凍住了。
直到隔年五月,地面才解凍。
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後世的高產量農作物,半島地區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
但是這個問題現在被江御竣解決了。
現在高句麗的糧食已經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了,雖然遠遠不如中原地區繁華。
但也要比之前好的多了。
不過長安距離高句麗的確還是太遠了。
如果能修建一條水泥馬路,從洛陽連線到高句麗地區。
那就就算是僅僅騎腳踏車,也能極大的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
到時候大唐對高句麗的控制會強得多。
這一片地區也就不會吐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