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河,古稱魏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隴西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隴西省天水、三秦省關中平原的陳倉、長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魏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魏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魏河自古即為關中農田水利的淵藪和水上交通的要樞,是中國古代文化發育成長的重要地區之一,沿岸的幾處地方富有古代文化遺址,蘊藏著很多重要的歷史考古研究材料。特別在長安附近,是周、秦、漢、唐的建都所在,和魏河的關係尤其密切。秦、漢、唐三代都在魏河上架設橋樑,以便利南北的交通。漢唐兩代長安人多,供應浩繁,漕運東南物資,主要由黃河入渭轉運長安。
魏河位於長安市北部,與城市南部秦嶺共同構築了具有長安特色的山水城市格局。在保證魏河長安城市段河堤抵禦設計標準洪水的前提下,並滿足城市休閒、生態、景觀、交通的要求,建設生態堤防及堤線以外200米範圍的景觀綠化,展現生態和觀光新亮點,在建築鋪路以及綠化上,打造成魏河兩岸百里長廊,建成十里花海,千畝荷塘,萬頃蘆葦的景觀大道,是市民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白天這裡遊人較多,但到了晚上,這裡基本上就沒什麼人了。李山就把鐳射槍測試的地點選在了這裡。
到了這裡之後,李山還不太放心,他將無人機放飛了出去,在周邊又檢視了幾圈,倒是發現了一些遊人,不過,那些人都是一些情侶,他們現在只顧得卿卿我我,似乎對周圍的一切並不太關心。
此刻,李山站在河的南岸,向北岸望去,河道寬闊,一眼就可以看到北岸河堤上,燈光星星點點,魏河在歷史上十分有名,從寬闊的河道上可以看出曾經恢宏的氣勢,不過現在這裡的水已經變小了,河道也已經萎縮到只有不到二十米寬的樣子了。
原先的鐳射槍有效射程有1500米到2000米的樣子,南岸河堤與遙遙相對的北岸河堤上最寬處有1000米,李山就把測試的位置放在了這裡。
李山在南岸斜坡上放置了幾塊紅磚,又拿出了一張A4大小的白紙,事先,他在白紙中心處點了一個紅點,然後以這個紅點為圓心,又畫了幾個同心圓,用作測試用的靶紙,現在他把靶紙貼在紅磚上,這樣一個簡單的測試射擊標靶就算是完成了。
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後,他操控安裝有鐳射槍的無人機飛到了北岸,在距離2000米處停了下來,他透過無人機上的攝像頭,可以清楚地看到靶紙上的紅點。
李山這架無人機上的攝像頭具有微光功能,夜晚只要是有一點微光,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眼前的景物,李山操控遙控器,將鐳射瞄準器上的紅點對準了靶紙的中心點,然後按下了鐳射槍的發射按鈕。
李山時迫切想看看標靶上呈現的射擊效果,正準備上前去檢視。忽又想到了什麼,此時那架無人機在北岸正對著自己這邊,要是不小心觸碰到了什麼,發射出的鐳射在自己身上穿個洞,那就鬧笑話了。為了避免出現意外,李山先關閉了遙控器上的攻擊按鈕電源開關,這才放心走向了那塊標靶。
看了看標靶,距離中心位置偏了大約有三公分,鐳射槍每次重新安裝到無人機上時,都會事先有個大概的安裝,然後透過不斷除錯才能打出精確射擊的效果。而在沒有經過精確除錯的情況下,從2000米遠的地方打出這樣的水平,這令李山的相當滿意了。
現在這種除錯李山早已掌握了其規律,遠不是當初所能相比的。最開始的時候,為了能夠除錯到最佳位置,往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而現在頂多需要半個小時就能搞定,當然,以前除錯的時候,鐳射槍每射擊一次,就需要跑到標靶前確認一下,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射擊位置與標靶之間來回奔波上了,而且完全是靠兩條腿行走,而現在有了無人機這個平臺,本人不用來回奔波,而且無人機速度更快,這樣就節省了不少時間,再加上對除錯技術的掌握越發熟練,不一會的功夫,鐳射槍的除錯就完成了。
但這只是本次除錯的第一步,最重要的則是檢視改裝後的晶石鐳射頭能否承受鐳射所帶來的強大能量的衝擊。
到目前為止,這次包括校準鐳射槍在內所進行的試射,以及為了測試鐳射頭的承受能力,李山一共射擊了五次,卻並沒有發現鐳射頭出現什麼問題。
以往用普通的鐳射頭射擊次數達到五次時,就會出現鐳射頭損毀的現象,有的甚至只承受三次。五次對於鐳射頭來說就是一個瓶頸,於是,當李山準備試射第六次時,心中充滿了忐忑。
由於現在僅是測試鐳射頭的強度,因此,無人機並不需要飛過魏河到北岸進行測試,只在100米左右遠的地方進行射擊即可。
當第六次射擊一完成,李山就迫切地想看看鐳射頭是否有問題。當無人機返回後,李山關閉了無人機的電源,就把它拿到眼前仔細檢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