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22 掩蓋

另外,還需要將渦漩器與鐳射攻擊器進行繫結,在實戰中必須將射出的鐳射準確的射中磁極才可產生電磁渦漩,雖然老肖專門設計了一套程式,但在實戰中,這個調整過程李山覺得還是有些慢,這也是有效縮短產生電磁渦漩時間的最關鍵一步。

在經過多次反覆練習後,李山終於摸到了其中的規律,而操作熟練度也大為的提高,可以十分便捷快速地形成電磁渦漩。

透過不斷最佳化操作步驟,且反覆不斷的練習下,整個操作過程也變得越發熟練起來,比他在護送任務時所用的時間最少快了兩倍。

接下來,便是解決如何實現鐳射攻擊器便捷應用的問題。

鑑於執行護送任務時,由於無人機無法得到應用,鐳射攻擊器的效用大打折扣。為此,還需要製作一種手持狀態下,能夠用得上的裝置。

李山給出的目標是首先在手持情況下必須打得準,其次是要便於攜帶。

要想打得準,單純靠眼睛瞄準肯定是無法做到的,必須加以輔助瞄準工具才行,這裡最理想的就是紅外線或鐳射瞄準器了,一般情況下紅外線透過肉眼無法看到的,需要透過儀器來識別,而鐳射線束只有照射到目標才能看的出來,如果距離較遠,透過肉眼無法看到。這些裝在無人機上,透過改裝後的攝像頭便可看到。

李山的初步設計是將鐳射攻擊器跟鐳射瞄準器繫結,距離較近時,透過瞄準器來捕捉目標。距離較遠時,則需要配備一個望遠鏡,以便能夠觀察到瞄準器捕捉目標的情況。

那種可將目標放大的望遠鏡,李山倒是有一個,只是那個體積太大了,並不便於攜帶,而且也只能透過手動進行調整。

現在,李山別的裝備都有了,唯獨缺了一隻能夠由電子調節,可放大倍數為十二倍以上,且小型化的望遠鏡。

這東西估計價格不菲,他將這個物品列入到自己將來採購的名單當中,只是短時間內恐怕無法立即得到應用。

接下來,便是改造那支子彈發射器了。

之前由於子彈發射器的槍管嚴重磨損,已被他所淘汰, 所以現在需要另外製作一個槍管。

子彈發射的原理通常是以耐熱不易變型的金屬管打造而成,連線在膛室,當子彈被擊發同時,因火藥爆炸或氣壓所產生的膨脹氣體,又或其他動力,會推動彈頭透過槍管,最後成為高速的投射物射出。

槍管的材料不是什麼保密的東西,能夠在網上輕易地查得著,這種材料通常為鉻鉬合金鋼,對應的鋼號是Y1Cr13,屬於易切削不鏽鋼。

李山查了一下,儘管廠裡沒有這種材料,於是找了一個類似的材料來替代,這種東西又不是什麼精密的零件,對於材料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

接下來便是如何加工的問題了。

槍管的加工工藝複雜而嚴格。一般而言槍管的成型採用機加工切削和鍛造等方法。也有采用電解法甚至鐳射切削來加工。當然,為了減輕磨損燒灼對膛線內彈道的影響,在膛內鍍上耐磨損的高硬度材料也是有的,聽說還有為了彈藥發射流暢而鍍鉛的。

一般的子彈口徑要比槍管大一些,這個大出的尺寸即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過大的話,在子彈擊發時,高動能的子彈無法順利滑出槍管,便會可能造成所謂的“膛炸”,有足以致命的可能。而過小,則無法產生足夠的動能。

自行設計槍管的李山也沒有什麼經驗,但由於有之前的那具報廢的槍管作為參考,於是李山便自行設計出了槍管的尺寸,至於槍管裡面的鏜線,那就更容易了,現在廠裡各種各樣的數控加工裝置應有盡有,不是吹噓,紅旗廠除了原子彈不能造之外,什麼都能造,就看它願意不願意了。

當把槍管加工完成之後,還並不能馬上得到應用,這裡面還要對槍管再進行處理,以增加其耐磨性及強度,否則就跟前面那個報廢的槍管一樣,沒用幾次槍管便產生嚴重的磨損,最終導致報廢。

這個處理就是工程上常用的熱處理工藝及表面處理,熱處理工藝就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透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效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它一般不改變工件的形狀和整體的化學成分,而是透過改變工件內部的顯微組織,或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賦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