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憲其人得勢驕縱,有不少的齷齪事,細數起來可謂劣跡斑斑。
但其軍事才能在當時可稱一時無二。
他發跡於建初三年,也就是公元78年,漢章帝冊立其妹為皇后,於是竇氏兄弟親倖,賞賜累積,寵貴日盛。
本來竇憲因其妹貴為皇后,會成為標準的外戚權臣,但在漢章帝去世之後,事情出現了轉變。
在永元元年公元89年),都鄉侯劉暢來吊章帝之喪,得幸太后,數蒙召見,竇憲怕劉暢分了他的宮省之權,公然派遣刺客在屯衛之中殺死劉暢,並嫁禍於蔡倫。
不久,事洩獲罪,被囚於宮。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性命,於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
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適逢南匈奴請求大漢出兵討伐北匈奴。
竇太后念及親情,於是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說起來可笑,竇憲勒石燕然,名揚後世的功名起因竟是如此而來。
為贖死罪的竇憲,在這場北伐匈奴的戰爭中,將他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出塞之後,竇憲將大軍分為三路,第一路他與副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
第二路由南匈奴單于屯屠河率領萬餘騎從滿夷谷今內蒙古固陽縣)出兵。
第三路由度遼將軍鄧鴻率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同南匈奴左賢王安國率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
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漢軍和南匈奴聯軍最終迫使北匈奴主力在稽落山與他們決戰。
此戰竇憲大破敵軍,北匈奴部眾潰散,單于逃走。漢軍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
是役,漢軍共斬殺北匈奴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後二十多萬人。
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這便是與霍去病封狼居胥齊名的燕然勒石。
自此之後,竇憲威震朝廷,囂張跋扈,終因陰謀篡位,被漢和帝賜死。
竇憲的結局是三個冠軍侯之中最悽慘的一個,不過這是因為他的複雜性。
並不能因之就全盤否定他的功績。
無論如何他燕然勒石的功績都是歷代武將的最高榮耀,無愧冠軍侯之明。
如果站在後世的角度,竇憲北伐對漢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作為當時無可爭議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他統率大軍,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單于,迫其西遷。
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國北疆的新格局,是後漢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以來的夙願。
同時也是後世邊疆統一和華夏民族融合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甚至他所改變的不僅是中國的歷史,也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程序。
北匈奴主力被殲滅之後,其殘部的去向,《後漢書》說是“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