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道:“那先生以為我是該效仿皇甫將軍還是段將軍呢?”
皇甫規從事護羌校尉時,眾羌賓服,《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記載:“先零諸種羌慕規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
而段熲則是依靠其轉戰涼州一百八十戰,屠殺羌人數以萬計,乃至連歸降的羌人能殺亦殺之。用血腥的鎮壓手段,令羌人們臣服。
趙普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我自然是希望孟德能夠像皇甫將軍一般,段熲之法實不可取。”
曹操由是大笑,“先生之見與操不謀而合,那段熲不過是能殺人的匹夫而已。”
他這話說的很直白,甚至言語中都有鄙夷之意。
趙普知道曹操瞧不上段熲的緣由,段熲因平叛有功,對羌人所採取的血腥手段又是漢朝廷允諾和支援的,段熲由此被封為新豐縣侯,食邑萬戶。
但因他後來為保住權勢,而選擇依附宦官,與中常侍王甫等結為黨羽,冤殺了中常侍鄭颯、董騰等人,並因此事增邑四千戶,加上從前的共一萬四千戶。
他一個邊郡武將出身,最終卻選擇投靠閹黨,終為士人所不齒的。
當然,除了段熲投靠宦官的原因,曹操本人大抵上也是支援採用懷柔的民族政策的。
歷史上後漢中晚期非常嚴重的羌患,到了曹魏的時候突然平靜不少,這其中有曹操在潼關之戰大敗韓遂和馬超聯軍,虎步關右的威懾因素存在。但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曹操任命的邊地郡守或者州牧治理有方。
事實,曹操最後不僅控制了涼州,還收復了西域,而且在該地區的軍費花銷遠遠低於後漢朝廷。
只不過到了西晉司馬氏王朝,又任命一批暴戾的州郡官吏去實行高壓政策,結果引發了大暴亂,也就是禿髮樹機能之亂。
將曹操對涼州和西域的經營毀於一旦。
趙雲聽他們議論許久,不僅有些疑惑,問道:“阿叔,我一直很奇怪,既然羌人屢屢暴動,那為何不把羌人外遷,將之趕出疆域呢?”
盧植和趙普對望一眼,均搖頭苦笑。
這個問題,終漢一朝均不斷有人提起,然而,若是如此簡單朝廷豈不是早就實施了。
大規模的遷移,不僅會消耗國力,而且極有可能成為大規模暴亂的導火索,也就是那些已經歸附的東羌人亦會跟隨反叛。
東羌也就是最早內遷的那批羌人部落,主要居住在安定郡﹑上郡﹑北地郡等三郡之地。東羌人包括跟隨朝廷四方征戰的湟中義從胡依附漢室,甘供朝廷驅使,從根本上來說是後漢朝廷願意給他們的部族繁衍棲息之地。
一旦讓羌人大規模遷移,那就不僅僅是西羌人叛亂的事。
歷史上到了西晉年間,隨著外族不斷內遷,加之西晉官吏殘暴,外族暴動不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秦州和雍州地區的氐人、羌人擁立氐人齊萬年為帝,包圍涇陽今甘肅平涼西北),並威懾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