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凌王帶著這顆珠子離開皇宮,找到埋藏在隱秘處的蘭花教信物,也就是由六瓣玉塊組合成的那朵玉蘭花。
回到蘭花教聖地,雖然蘭凌王持有蘭花教信物,卻沒經過教主篩選程式,得不到長老們的認可。無奈之下,蘭凌王只好用武力收服眾長老。然後又傳了眾長老一脈心法,當時這些長老們聞了一種蘭凌王燃燒的香氣,都練成了,但再想傳給其它人時,卻是不能。
待長老們練成之後,蘭凌王說要檢驗眾長老的功力,讓大家都攻擊她,而她不還手,剛開始時,她表情很痛苦,眼角流淚,但仍不讓眾長老鬆手,就在她快死亡時,她笑得越來越開心,大叫了一聲:‘多謝母后!’
再後來,蘭凌王帶領蘭花教為她母后復仇,殺入凌雲國的皇宮。滅掉了凌雲國皇帝,改凌雲國為花蘭國,她做了第一任花蘭國王蘭凌王。蘭花教信物的底部刻字,變成了花蘭國的傳國玉璽。
從此,世上便沒有了蘭花教,而是以花蘭國存在。當時,蘭凌王像皇帝一樣,到處蒐羅英俊男子為她所用。她也允許花蘭國所有女子按財富能力擁有許多相公,這一切讓周邊的鄰國很反感,但蘭凌王沒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國與國之間倒是相安無事。
有一次,蘭凌王聽說某國的王子長得很英俊,於是去抓了過來為她所用。只抓一個王子回來,還沒引起大事,多半是不敢跟蘭凌王為敵;後蘭凌王不知足,連續分別抓了三個國王的王子。
這三個國王忍無可忍,明知道蘭凌王武功蓋世,仍派兵合力攻打花蘭國。
蘭凌王雖然武功高,當蘭花子民都是普通人,怎麼抵得過三國聯合大軍。此役,花蘭國子民死傷慘重,但來犯的三國首腦亦被蘭凌王滅殺。經此一役,花蘭國人心渙散,蘭凌王承諾不再任意欺負他國,而其它國家也不敢再攻打花蘭國,國與國之間再次相安無事。
當時那三國的首腦滅亡後,被其它小國侵佔,慢慢發展成大國。
或許是蘭凌王的武功太過神奇,蘭凌王死後數百年,這些國家都不敢攻打花蘭國,而花蘭國女皇也遵守蘭凌王遺訓,不招惹其它國家。原因可能是蘭凌王怕子孫犯她當年的錯,就沒將蘭花心經往下傳。或者是傳了,但蘭凌王的女兒們可能資質不夠,練習不蘭花心經。
數百年來,蘭花女皇無一人練成蘭花心經,便她們都記得蘭凌王臨終前的話:若花蘭國若亡,要將此心經燒給她,花蘭國由她開創,也讓她知道是何時終止的。
六十多年前,大華帝國看著遼闊的疆土上存在一個女權至上的花蘭國,心裡不舒服,嘗試著進攻花蘭國,最後將花蘭國滅掉。
但最後一任女皇不想看到花蘭國毀在自己手上,便沒蘭凌王的遺訓,繼續將玉璽和蘭花心經寶珠傳給後人。”
緒之瀾聽完後,若有所思,他之所以能練成,應該是在經川河水中快被擠壓死去時,想到身邊的人都安全了,心中得到解脫,所以才練成了蘭花心經。蘭凌王不傳此法傳給後代,可能幡然醒悟,深知此功法太強,容易讓人衝昏頭腦,同時也清楚,個人再強,沒有民心,仍然是場空。欲將花蘭國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收攏民心,而不是武力威脅。雖說蘭凌王想通達了,但還是給子孫留了最後一次挽救的機會,就是燒掉珠子,獲得神功!
看到蘭可卿眼睛裡的慾望,緒之瀾笑著從懷裡摸出那顆珠子,遞給蘭可卿,說道:“這就是我緒家傳下的那枚珠子!”
“怎麼會是這個......裡面有圖!”蘭可卿將珠子湊到眼前,看到了裡面的奧秘。
“喜歡的話,就送給你吧。裡面這六幅圖,才是真正的蘭花心經,並不是珠子上的字。刻字那一層是一種香料,本王沒有武功基礎,不小心將珠子掉進油燈後,珠子燃燒釋放的氣味將本王燻暈過去。待本王醒過來後,看到珠子裡的圖案,再修煉時,蘭花心經便練成了六脈,後來在經川河溺水,周身被湍急的暗流擠壓得快要死去時,突然本王覺得復辟無妄,免得受此心累。心中解脫之後,六脈融合,神功大成。”
說完這一段,緒之瀾又向蘭可卿二人說了他心中對蘭凌王不傳功法給後代的猜測,最後說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個人武功再高,人家只是怕你,而不是服你!百姓想要你死時,方法多的是,你武功高,別人可以下毒;可以抓你的妻子,抓你的孩子。”
蘭可卿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其實,花蘭國被滅亡,本來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即使花蘭國不被大華所滅,也難逃涇陽國的毒手。柳梅兒以郡主之尊,不惜犯險親自來我大華朝刺探情報,目的自然是希望涇陽國吞併掉大華國;當然,涇陽國肯定也有大華國的細作。總之,誰都想統一天下。近百年來,西域小國,不足為慮。最大的吞併就在大華與涇陽國之間。”
聽緒之瀾說到這裡,蘭可卿介面說:“而我花蘭國正處凌雲關,是涇陽國與大華國交戰的必經之地!”
蘭可卿將蘭花心經的珠子遞迴給緒之瀾。
緒之瀾將珠子放在手心,看了數秒,手指緩緩收攏,內力狂吐。他再鬆開手時,珠子已經碎裂成數瓣.
“為什麼?”蘭可卿問。
“花蘭國窮數十代君王之力都未能參透何種藥材可引導修煉此功,若將此精力用在治理天下,為百姓造福之上,天下歸心,何愁江山不保?假若本王將此珠傳與後人,他日日研究,夜夜冥思,那還有心思治理國家?大華皇帝如此年紀,每日批閱奏摺至半夜,為的便是治理好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
緒之瀾看香兒眼露迷惑,他看著她,繼續說道:“當年,蘭可依與蘭茂瓊起兵,響應者皆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貧苦百姓,他們看不到希望,這才鋌而走險想混水摸魚成就霸業或混個一官半職。想我陽洮郡,發展之初,皆是為利而來。如今,本王若讓他們每年所賺的銀兩遠盛於其它區、府,他們還會反抗本王?相反,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若有人反抗本王,他們還會幫助本王平息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