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調其實經常聽到郎良月的名字,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
畢竟只要說到鋼琴,郎良月就是華國一個繞不過去的存在。
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李迪雲能夠比得上朗良月,但是實際上郎良月在國外的地位遠比李迪雲要高上許多許多。
暫且不談他師從格拉夫曼,是格拉夫曼最為滿意的學生,只是討論他在全球各大音樂節的出場,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發現。
郎良月是真的非常受歡迎。
說一個非常反直覺的話,郎良月他能夠火起來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在音樂表演上的那些誇張的動作,這種誇張的動作其實在國外也並不是特別受歡迎。
很多地方的人批評他都是批評他的動作。
他真正能夠火起來的原因,其實還在他音樂的表達上。
如果你看郎良月早期的演奏,也就是郎良月在徹底爆火之前的演奏,郎良月的表現其實並沒有現在這麼誇張,他反而在舞臺上是一個很平和的選手。
而他最為知名的,也就是某次音樂節代替大佬出場的演奏,大家所稱讚的絕對不是他的動作給眾人的震撼,而是他的音樂性。
他其實和傅調一樣,同樣都是音樂性非常強的選手。
只不過他與傅調不同的一點就是,他的音樂性太過於炸裂了,也太過於充斥著攻擊性了。
這導致他演奏音樂的時候,很多都是去尋找能夠適合他的作品,而並非去讓他自己去配合作品。
即便他後面出現問題然後復出後演出的哥德堡變奏曲,他的個人特性也是太過於強烈了一些,讓人一聽就知道這個是郎良月彈的,而並非是其他人的演奏。
他就如同太陽一般,就那麼照在那邊,你根本沒有辦法去讓其遮掩,改變他的形態。
他會將音樂之中的一切應該做的東西都做好,不管哪個細節你拿出來可能都沒有辦法找到弱點。
但是他音樂之中的自我太過於強烈,強烈到讓你沒有辦法看到音樂之內的細節。
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他的存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果讓郎良月去參加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他幾乎百分之一百可能會進入第二輪,乃至於第三輪。
但是如果讓他進入決賽,除非因為他的名氣太大,那些頂級大師礙於他的名氣不太好淘汰,否則他根本沒有辦法進入決賽。
這也便是郎良月即便經常嘗試很多不同的作品,可是他的音樂之中卻只有他自己的存在,即便音樂庫明明很大,可是依舊卻顯得有些狹窄的主要原因。
而傅調卻不一樣。
他與郎良月雖然都是屬於那種個人風格特別濃厚的那一群人,所有人聽到傅調的演奏基本上都能想到那種大海的感覺。
但是傅調的大海並不是剛硬的,強硬到不行的存在。
他的大海其實更像是那種流動的,能夠模擬各種狀態的演繹。
水無常形。
或許在個人的風格上,傅調風格的強硬程度對比郎良月佔不上什麼優勢。
但是在曲目的風格融合上,只要傅調願意,他可以融合各種各樣風格的作品,並不僅僅只是肖邦。
這也就是傅調的優勢所在。
他的曲目庫可以比所有人都更加寬廣的同時,還能夠保持自我的表達,而並非簡簡單單如同趙成珍那般,用盡全力去讓自我融合音樂家,一輩子大概也就只能融合數人。
車輛行駛的非常平穩,並沒有過多久車輛便已經停靠在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附近。
經紀人帶著傅調一起向著機場內走去,他並沒有帶著傅調和其他人一同去機場的接機廳那邊等待,而是去到了另外一個地方,vip的專用通道處。
在專用通道處遞交了自己的身份證明後,便帶著傅調從這個通道進入機場,來到了一個休息室。
在這個休息室處,傅調看到了他聽說過很多次名字,但是一次都沒有見到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