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桃源軍編制。每伍編有長槍兵五人,刀盾兵三人,弓箭手兩人。
攻擊時刀盾兵居前,長槍兵在中,弓箭兵在後,伍長一般為長槍兵。撤退時反之,當然也可集中各兵種使用,以戰場形勢而定。”
百里江說道。
我點了點頭。
“隘口城牆長度有限,有垛口七十七,以往一般在城牆上放置一旗兵力,一伍守衛一垛。遠攻集中弓箭手攻擊,敵人搭設雲梯工程,則集中長槍手迎敵。敵人攻上城牆,則集中刀盾手絞殺。”
吳有亮道。
我沉思了起來。
這樣迎敵的話,對主官的要求就很高了。
什麼時候派弓箭手,什麼時候派長槍兵,什麼時候上刀盾手,包括補充兵力,戰略預備隊的數量,這都需要主官來提前預判。
大小桃山的山腹都已挖空。
沿著山體修建了幾十層長達百米的平臺,用石梯上下相連。
每層平臺上都有數十個射擊孔,每隔一段距離,還放有床弩和火炮。
帶輪的拋石機堆滿了山腹中的空地,間隙中還有大量的鐵鍋、油罐子和如山的柴草。
吳友亮剛想介紹,我呵呵笑著擺了擺手。
看到這些佈置和堆積的戰備物資,浸淫*人界歷史劇幾十年的我,用腳指頭都想得到他們準備怎麼守城了。
無非就是第一遠端攻擊拋石機,看這拋石機的體型,打個三五里遠應該沒什麼問題。
第二遠端攻擊是火炮,用黑*火藥的話,只有實心彈的火炮,最多打一二里地。
然後是床弩,大學一百米到五百米。
最後是弓箭,頂天了三十米,就算這三界人臂力超群,也不會超過五十米。
接下來就是短兵相接了,石頭、熱油、人畜糞便什麼的,這是預防敵軍抵近攻城的。
最後就是城牆之戰了,刀盾兵是主力。
至於馬軍,那是襲擾敵軍和斷敵軍糧道的。
“不錯,你們這準備,也算是充分了。”
我笑著說道。
吳友亮一愣,似乎沒想到我會表揚他們。
倒是李雪楓和陳青龍笑了起來,他們知道我會說什麼。
“但是,你們想沒想到敵軍如果派出小股部隊,從桃山山麓穿越法陣,然後奇襲隘口呢?”
我盯著吳友亮說道。
黃友諒笑著說道:“將軍,法陣在隘口保衛戰期間,會將所有的防護都前移到大小桃山來。除非有神族大能駕臨,否則隘口防線,固若金湯。”
吳友亮介面說道:“況且我們後面還有桃源鎮,就算神族大能駕臨,我不信他們能攻破桃源鎮。”
我呵呵一笑,吳友亮的話倒是給我提了個醒,我也不信陶之然巴巴的弄了個桃源鎮出來,就只有隘口和法陣這兩道防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