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趙石的話還沒完,“若大將軍不信,且待來日,折匯若不回來,我割了腦袋給你。”
張大將軍就當沒聽見,但自此,旁人再說什麼,他也是一言不發,問的多了,也只嗯嗯哦哦的敷衍了事,見他如此的心不在焉,這裡的聰明人便就都明白,別看張大將軍好像吃了點苦頭,但方才被趙柱國說了兩句,估摸著是許諾了什麼,讓這位大將軍消了氣不說,還有了不偏不倚的意思。
說到底,將軍們連年征戰在外,手握兵權,生殺予奪,遠不如常年身在京師的朝中重臣們來的忠誠,像精忠報國的岳飛那般,千里回京,引頸就戮的大忠臣,自古以來,不也就出了這麼一個嗎?
張培賢這一陣子雖然比較倒黴,但對於他自身來說,並無大損,只是一世威名,稍稍受挫而已,將來之功業,相比景帝為帝的時候,不定要更進一步,要不怎麼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呢。
實際上,這場儲位之爭才方興未艾,在太子李全壽,大將軍趙石推動之下,一下子便已經到了最濃烈的**,見了分曉,而在大將軍張培賢安下心來的時候,也終於來到了尾聲。
大秦到如今,活著的大將軍其實也就數人,西北張祖,堅定的站在了趙石身邊。
蜀中趙方,後蜀降將,穩守夔州,於朝廷之事不聞不問,可以不計。
河中韓煒,世鎮河中,雖有大將軍之名,其實並無多少兵權,更像是河中一地的封疆大吏。
大將軍王佩,已成階下之囚。
河中杜猛林,勉強算一個,卻是大將軍趙石舊部,與趙石情同手足。
只有鎮守河洛的大將軍折匯,與趙石素來有隙。
但這般算下來,大秦八位大將軍,除了趙石以外,剩下的七位,兩位不問世事,若再除去張培賢,有三位大將軍站在趙石身旁,剩下一個折匯,已經是孤掌難鳴,難有什麼作為了。
軍中情勢,已到了一目瞭然的地步,所以說,對於軍人來說,這場狂風暴雨般的波瀾,已經到了快要結束的時候了。
至於朝中如何如何,除了這幾位大將軍能說得上話之外,其他人沒有多少說話的餘地,事實上,也沒有多少說話的興趣,到底還要看太子李全壽以及朝中重臣們的。
在中書一直呆到天光放亮,趙石告辭出了中書所在,很多人不由自主的站起來相送,若是以往,讓這些三品四品的朝中大員以禮相待,到是簡單,但如這般,姿態放的如此之低,卻是萬萬不可能的。
而如今多數人都明白,不論宮裡如何,之後又如何,這位掀起兵亂,並在亂局之中再次成為贏家的定軍侯,冠軍大將軍之後的權勢,朝野內外,將無人能及。
有的人便心中暗罵一句,曹操。
但有的人卻已經開始在心裡盤算著,日後是不是要依附於這位大將軍的門下了,官場之上,雪中送炭難,錦上添花卻容易的很。
即便是大將軍張培賢,也曉得,日後領兵,恐怕要在這位趙大將軍之下了,想起這些年,兩次皆是趙柱國在他麾下效力,如今風雲突變,位置終是顛倒了過來,也不禁暗歎,朝野風波,果然兇險無比。
自己沒有人家那樣的心腸算計,屈居此人之下,也是早晚的事情。
像兵部尚書李承乾這樣的人,則大多目光閃爍,暗道,日後的日子恐怕要越來越難過了。。。。。。。。。。。。
此時此刻的大將軍趙石其實已經隱約走到了最為輝煌的一刻,日後是權傾朝野,還是其他什麼,其實只在他一念之間罷了。
走出中書所在,趙石長長的吐出一口氣,仰首望天,心想,大事已定,之後才是流血最多的時候,再等一等宮裡的訊息,然後,也該是舉起屠刀的時候了。。。。。。。。
(月票,月票,兄弟們果然給力,阿草無話可說,只能捨命陪君子了,今天明天奮勇拼搏,兄弟們,這是一場戰爭,只有最堅定的人能活到最後,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