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遷徙(二)

然後便是會盟,他在盟會之上,向蒙古貴族們描述了一副美麗的畫卷,讓漢人耕種,獲得足夠的食物,讓蒙古人征戰,收穫更多的財富和奴隸,在遼東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強盛的蒙古汗國。

深深為漢奴所困擾的各部貴族首領,多數贊同了大汗的主張,當然,更多的則是為了擺脫漢奴這個日益沉重的包袱。

於是,在大秦成武七年的這個春天,一場罕見的大遷徙出現在東北廣闊的地域上。

如果說這場遷徙只讓蒙古人有些難受的話,那麼,長途跋涉帶給漢奴的則是血淚了。

被擄往草原,如果說只是噩夢的話,那麼,這場遷徙就是真正的阿鼻地獄。

無數漢人倒斃的屍體,鋪成了遷徙之路,無數冤魂,在道路之上徘徊,蒙古人的馬鞭之下,漢人如同牛羊般,艱難跋涉。

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長途跋涉之後,能夠重回遼東故土者,十不存一。

而對於蒙古人而言,這趟旅途也並不舒服,他們需要到那片幾乎完全陌生的地方,休養生息。他們的羊群,在跋涉中漸漸瘦弱,馬匹在賓士中,漸漸力不從心。

前途的渺茫,很快化為了不安,而蒙古人又將這種不安熟練的轉為了殘暴,一個個漢奴在鞭打下血肉模糊的倒下,一個個漢奴被拖在馬尾巴後面,一聲聲哀嚎在漢奴中成片的響起。

而作為施暴者,卻在旁邊哈哈大笑,樂此不疲。

仇恨的種子在兩個種族之間生根發芽,並在鮮血和生命的澆灌下快速成長。

漢奴們近乎麻木的行走在道途之上,彷彿對什麼都已不在乎,甚至於自己的生命。

但他們眼中所見,耳中聽聞,甚至嘴裡鹹澀的血腥味兒,都會時刻提醒他們,這一趟旅途中所經歷的一切。

實際上,造成這一切的,只不過是盟會上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一句話,他告訴諸部首領和貴族們,他們去到遼東,在之後的征戰當中,他們還會獲得大量的漢人奴隸,很快便會有足夠的奴隸,為他們耕種。

於是,漢奴的價值進一步降低,也間接造成了這次遷徙中的慘象。

在大秦成武七年五月間,第一批蒙古人終於踏上了遼東的土地。

六月間,蒙古人來到了曾經女真人的都城,上京。

這裡已經是一片殘垣斷瓦的廢墟,女真人走後,在這裡放了一把大火,沒給蒙古人留下什麼。

這一年,遼東的土地上是非常混亂的。

蒙古人缺乏治政人才的缺點,被放大到了最大。

如何讓漢奴耕種,如何安置遷徙而來的蒙古各部等等等等,都讓這個遊牧民族無所適從。

他們終於發現,出了放牧和打仗,其他的,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優點可言。

幸好,他們還有一位目光長遠的英明大汗,為他們想好了將來的道路。

於是,漢奴們被粗劣的統計了一下,便發下了土地,遼東的草原,在貴族們的吵吵嚷嚷聲中,很快劃分完畢。

而且,為了度過這一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再次召集各部戰士,在這一年的秋天,向河北進發,和盤踞河北的金兵,嗯不對,應該是後周李任權所部兵馬稍稍戰了幾場,並以壓倒性的優勢,取得勝利。

收穫豐厚無比,足以讓新到遼東的蒙古諸部渡過這個冬天了。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諾言也得到了兌現,大批的奴隸,從河北被帶到遼東,為這個充滿血腥味的蒙古汗國,補充了最缺少的人口。

這一年秋天,遼東和河北交界之處,烽火遍地。

河北王李任權頻頻向後周求援,索要糧草軍械,並快速的撤回了進入山東的兵馬。

在這個時候,李任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險惡的處境,憑著十數萬兵馬,他還有著信心,將蒙古人擋在河北之外。

但事實很快便告訴他,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光靠河北一地,是無法阻擋得了的。

蒙古人幾乎全都是騎兵,來去如風,根本不跟大軍決戰,十數萬大軍,集結起來,越發的笨重,只有在蒙古騎兵身後吃塵土的份兒。

所以,最好的戰略其實就是在遼東進入河北的要道之上固守,這樣一來,龐大的軍隊靡費,壓的李任權幾乎喘不過氣來。(未完待續請搜尋,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