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匪麾下的這些將領來歷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
其中最重要也是他最信任的一部分將領,就是當年隨他一起到吐蕃,建下功業的西北馬匪們,他的護衛,親兵,以及歸義王府中的各種官職,大部分都在由這樣的老兄弟在擔任。。。。。。
這些年過去,這些當年的老兄弟各個都是榮華富貴,成為了人上之人,與李匪本身聯結的也越發緊密,幾乎可以說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些年過去,當年追隨他來到吐蕃低地的老弟兄,除了戰死或者病歿以及年華老去,不堪驅用的之外,其中不少人卻也倒在了爭權奪利當中。
如今算起來,在他身邊這樣的老兄弟卻是越來越少了,當然,這並不奇怪,大浪淘沙,一群西北馬匪,能建下今時今日之基業,所付出的代價自也輕不到哪裡去。
實際上,若非歸義王李匪自始至終背後都有著大秦的影子,就算李匪再是雄才大略,一斷不會有今日之風光,說不定,幾年下來,這樣一個鬆散的群體,便已經消失在了不斷的內耗以及對外征戰當中了。
可同患難,而不可同富貴,說的其實正是這些草莽英雄。
而隨著許多西北匪幫來到吐蕃低地投靠聲勢日盛的匪四爺,新舊交替之間,產生的矛盾和隔閡,自不待言。
在這樣的事情之上。李匪處置的分外乾脆,也都是按照江湖規矩來的。親疏遠近,分的極為明白,時日長了,手下人等也就明白了過來,內鬥漸消,換句話說,吐蕃低地的統治架構也就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確立了起來,並不穩定。也顯得很是粗獷但一些規矩卻已經定了下來。
有了基本的規則,然後就是優勝劣汰,近些年,歸義王李匪麾下,也漸漸開始湧現出一些有著才幹的人物。當然,其中像從拜火神教中脫離出來的方半儒等人以及陸續來到吐蕃低地,出身西北鎮軍的一些軍官將領在其中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畢竟,這些草莽中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坐地分贓的人物。在底子以及城府上,還是有著差距的。
但話又說回來了,所謂入鄉隨俗,在吐蕃低地呆的越久,李匪所倚重的。也就越來越偏向於低地部族。
這個不用太多解釋,外來人畢竟是外來人。依照李匪等人進入吐蕃的方式,沒有這些低地部族的支援,是萬萬不成的。
而隨著太陽之子名號的傳開,以及對高地各部戰爭的節節勝利,吐蕃低地部族也陸續堅定的站在了太陽之子的戰旗之下,相比那些見錢眼開的馬匪以及落魄而來的拜火神教餘孽,甚或為了建功立業,來到吐蕃低地的鎮軍軍官,吐蕃低地各部的忠誠以及他們對太陽之子的狂熱崇敬,都讓他們漸漸成為了李匪麾下,最可依靠的力量。
而他們,也正是歸義王李匪攻伐西夏的主力,他們多數信奉吐蕃本教,部落裡詭著各種各樣的圖騰,他們的實力,一向不如高地各部雄厚,但無可否認的,信奉本教的他們,對於戰爭的狂熱是高地部族所無法比擬的。
他們更像草原部族,將戰爭當做奪取榮耀以及財富,甚或是通往神國的最佳途徑,而自古以來,本教中最盛行的祭祀儀式便是向天神獻上敵人的頭顱和血肉,來取悅於他們的神明。。。。。。。。
無疑,這樣的教派原始而又野蠻,但他們的侵略性,也同樣毋庸置疑,其實,這也正是他們在李匪率領之下,能在劣勢之下屢次擊敗高地聯軍的原因所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日子漸漸好過的低地各部,卻是更加的渴望戰爭的來臨,對於帶給他們勝利和榮耀的太陽之子,也更加的忠誠。
如今吐蕃低地部族,每年都有很多人,會在春天來臨之際,帶著一家老小,懷著無比虔誠的敬仰之心,一步一拜的來到太陽之子所在之地朝拜於他,將其當做真正的神明那般看待,而他們的首領,在見到太陽之子的時候,行下的禮節也越加隆重繁瑣。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李匪在吐蕃低地各部眼中的地位,越加牢固,也越加崇高,由人而到神的過程,就是這般自然而然。
如果這個時候,李匪著書成說,形成一個遍及吐蕃低地的教派,其實也並不算困難,實際上,伊斯蘭教的聖典可蘭經,也正是在戰爭中形成的,遺憾的是,李匪對於裝神弄鬼,教導世人這樣的事情,並不熱衷,不然的話,這才是能讓吐蕃低地歸附的一條最好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