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冠軍大將軍,早已開府建牙,興國公,爵位尊崇無比,這樣的身份地位,身邊卻只有這麼幾位妻妾,誰又能說大將軍趙石好色?
既然此事多說無益,興國公府的女人們各有各的聰明,便不約而同的開始給趙石夾菜,尤其是種七娘,發了狠似的不停動筷子,顯然,彆扭勁兒還沒過去,產後的女人,都是一般,無論身份如何皆是如此。
李金花這裡,眼瞅著石頭娘欲言又止的樣子,便直接轉開了話題,不過,這個話題卻是從一個嚴肅的問題,轉到了另外一個更加嚴肅的話題之上了。
“夫君身在軍前,可能還沒聽說吧,前些日子,京城出了一件大事。”
趙石看著碗裡堆積如小山般的飯菜有些發愣,聽了這話,索性放下了筷子,“嗯,什麼大事?和咱們府上有關?”
李金花輕輕搖頭,道:“說不上來,妾身只是覺得,夫君這次回來,怕是要在京師呆上些日子了,所以京師發生大事,夫君還是要仔細琢磨一下,不定什麼時候,便可能會牽扯進去。”
趙石神情漸漸嚴肅了起來,這個時候,廳堂之內,再沒有其他聲音了。
趙石心裡嘆了一口氣,他雖然稍微有些厭煩,但他能明白妻子的苦心,自從南十八離去之後,府中的幕僚到是添了兩人,這兩位都是南十八薦到府上來的,按說,都有著才幹,不然也入不了南十八的法眼。
但怎麼說呢,現在的興國公府,等閒人進不了這個門兒,進了這個門的人,也要細細觀察上一年半載再說。
至於說陳常壽,李博文,孫文通這樣的老人兒,卻各有各的缺點,遠不如南十八用的順手。
趙石點頭,“那就說說吧,什麼大事?”
此事真還不小,可以說是大秦立國以來,頭一次發生的科場大案,確實看上去和興國公府沒多大幹系,純粹文人鬧出來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自大秦進入成武一朝,因疆域越來越大,所以這幾年屢開恩科,而今年,科考之期定在了秋初,也是恩科。
這一次,進京趕考的書生士子們,人數又比往年多了許多,這是這幾年的常態,不須細表。
但今年坐鎮考場的,是一位飽學大儒,翰林學士周清。
這個人祖籍鳳翔府,自小聰慧過人,更曾是賢相楊感的門生,為人方正,滿腹才學,不過此人缺點同樣明顯,為人迂腐,固執,所以,此人從翰林院出來,便一直在御史臺為官,一直到年紀老大,也沒從御史臺轉出來,更沒有去到地方為官的經歷。
如今也只能算是在翰林院養老,主持修訂史書,但這人名氣不算小,可以算得上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了。
之所以選這樣一個人主持今歲科考,是朝廷對老臣的優容之舉。
但岔子也就出在他身上了,老頭兒有些太過固執了,要知道,這些年,隨著蜀中元氣恢復,蜀中文人士子們紛紛得了大秦功名,越來越多的蜀人開始進京趕考。。。。。。。。。。
而蜀中文華之氣,就算經過戰亂摧殘,也非是大秦可比。
所以,他前幾任科考主官,雖不會太過偏袒秦人士子,但三鼎甲中必定要有一個秦人士子,二甲之中,最少一半兒。
這是不成文的規矩,大家都明白,這裡面並不公平,但不按這個規矩來,是要出大事情的。
但周清老頭顯然不這麼認為,於是,今年科考的結果十分之驚人,三鼎甲全是蜀人,二甲中一個秦人都沒有,只有兩個河內士子,但河內崔王兩家,誰不知道,那是從河中遷過來的漢人,非是秦川男兒。
這就是周清力排眾議,力主公正的結果了。。。。。。。。
文榜一發,麻煩一下就大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