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皇帝

而且,在皇帝陛下看來,朝臣的憂慮有著道理,但卻有些過頭了,皇帝陛下野心勃勃,早有鼎革科舉之心。

他曾為太子,在六部輪轉,在他看來,以他儲位之尊,在處置朝廷諸事上,還要戰戰兢兢,學上好多年,才勉強維持住太子的位子。

那些讀書人有什麼,憑著一篇一篇的文章,就能晉身為官,他們能懂什麼政務,就算是前些時日,在大殿上見過的那個狀元郎,當他問起大秦律法的時候,也支支吾吾,說不出什麼道理來。

當了官的這些讀書人,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這讓皇帝陛下對科舉之制,感到了失望。

天下英才,入我甕中,這天下英才,就是這麼一些讀書習字寫文章,其他一切盡皆不理的人嗎?

當然,自小便入皇家宗學,又有那許多名師教導的皇帝陛下很明白,讀書人習的是儒家聖人之道,而聖人所言,忠君愛民者也。。。。。。。

用這些讀書人的好處顯而易見,用的其實便是他們的忠心,這對於皇家來說,是好的,而讀書人的操守和德行,也能讓人放心。

但志在天下的大秦成武皇帝陛下並不滿意,有些人讀書再多,也是廢物,就像那個周清,號稱大儒,還差點做自己的老師,卻是引出了科舉案,足見其愚蠢。

不過,話說回來了,即便成武皇帝陛下有這個心思,也覺得無從下手,更不敢輕易下手。。。。。。。

要知道,自漢時儒術獨尊,再到隋唐開科取士,唐末戰亂,儒家略有消退,但漢人學儒,已經深入人心,一直到現在,更是大行各國,連金人和党項人,都要在儒學上下功夫,好保證自己的統治。

可以說,一千多年來,儒學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想要動其根基,非常的困難,一旦動了,會激起漫天風波,很可能要受滅頂之災,連皇帝也不能免。

但皇帝陛下想的很長遠,如今還只是蜀人,將來大秦囊括四海,那個時候,儒學更加興盛的中原士子,以及南人士子加入進來,還要發生多少次科舉案才會停歇?

南人所學精微,非是北人可比,是不是那個時候,大秦的朝堂之上,都成了南人的天下?

南人向來柔弱,佔了朝堂要害,大秦又會是怎麼一個光景?

這些心事,皇帝陛下不會給什麼人去說,但念頭一起,便有些壓不住,總會在這個上面轉上一轉。

科舉案在皇帝陛下看來,更像是一個機會,藉此可以做些事情,但該怎麼做,卻又拿不準,皇帝陛下的苦惱在於,朝堂上可以商量的人,多數都是聖人門生,跟他們商議這個,結果不問可知。

而其他的一些人,都是些將領,根本問不出什麼主意來。

即便是大將軍趙石,皇帝陛下也沒抱什麼希望,因為大將軍趙石,也在讀書習字,看樣子也是想搏個文武全才的名聲,當然,現在看來並不算成功。

每一想到這個,皇帝陛下便有些想笑,就趙柱國那個身板,一看就是個武夫,還讀什麼書,習什麼字啊,老老實實當你的大將軍多好,附庸風雅的,沒的讓那些讀書人笑話。

當然,這只是皇帝陛下偶爾自娛自樂而已,更有著些幸災樂禍的情緒在裡面。。。。。

皇帝陛下著眼全域性,想的很深很遠,想到深處,連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實際上,他所面臨的問題,每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都曾經想到過,他們的做法不一而足,卻都最終做出了自認為最有利的決定。

就像前秦始皇帝統一了度量衡,使書同文行同軌,就像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像隋唐開科取士,就像後來的八股文章,錦衣衛等等等等。

其實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鞏固政權,開一代之局面。

而這種種手段,針對的其實都是一個群體,那就是讀書人。

顯然,大秦成武皇帝陛下有著同樣的困擾,也有著同樣的野心,至於有沒有同樣的魄力,又會做出什麼,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而今晚,成武皇帝陛下不再想那些令人心情沉重的朝廷政事,他只想為自己能在後宮待的舒服些努努力。

畢竟年根到了,大將軍獻捷,據說帶回了許多西夏宮廷的女人,是不是要補入皇宮,還要跟皇后商量一下。。。。。。。。。。。。

(今年過年有些晚,所以讓皇帝陛下先過個好年。)(未完待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