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結果

&n

紛紛擾擾的長安猛然便安靜了下來。

對於大秦朝堂上的文臣來說,就好像一段進行的好好的文會,還沒來到味道最濃烈的那一刻,主人卻先離了席。

當然,這個比喻並不算恰當,實際上的情形要嚴重而且驚悚的多的多。

聖旨一連串的下到中書,正摩拳擦掌間的中書老臣們當時便面如土色,還沒等他們在惶然間,品咂失敗的味道的時候,他們便陷入了更大的恐懼當中。

因為同時聖旨已經去到了各部京軍當中。

更讓人驚恐的是,已經被排除於京師之外,差不多淪為晉國公私兵的羽林衛拔營而起,接管了京師四門。

很多人在得到這個訊息的第一時間,便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長安之變,再聯想到如今的朝局,以及大將軍攜家眷出城郊遊之事,於是,驚恐開始在心中蔓延。

不過,沒等朝堂產生什麼振動,各種各樣的謠言傳的滿城紛紛的時候,晉國公趙石回了長安城,並直接入宮見駕去了。

這樣一來,許多人便心安了不少,他們一邊在心裡唸叨著,還好還好,不是兵變,大將軍趙石也沒有被逼的狗急跳牆,那麼長安之變那樣的慘事,也就不會於此時重演。

一邊則不錯眼的盯著動靜,等待著風雨來臨的那一刻到來。

這一天,對於朝堂上下眾多的文臣們來說,就像等待判決的囚徒一般。都知道結果不會很好。但卻只有宣判之後。才能知曉結果到底有多壞。

對於他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煎熬,而這一天,也變得分外的漫長。

朝爭到了此時,勝敗已是瞭然。

實際上,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朝爭,開始的有些莫名其妙,結束也很突然。很多人在回憶大秦成武七年這場文武之爭的時候,多數會有一種,大秦的朝堂之爭,並不十分成熟的感覺。。。。。。。。

但只要知道其中諸般隱情以及聯絡到大秦當前的局面,其實也就不難理解,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實際上是早已註定的事情,有有跡可循的。

因為大秦在這個時節,是皇權最盛的時候,即便是大秦開國太祖年間,和此時也無法相比。

幾位身經百戰的大將軍。或內或外,各個城府森嚴。功勳赫赫,而在他們之上,卻還有著深受皇帝陛下信重的晉國公趙石。

大秦從來不曾如此強盛過,軍伍也從來不曾有如此強大,同時,成武皇帝陛下對軍權的掌握,十分的穩固。

在這樣一個時節,文臣們選擇跟武臣對抗,實際上,他們對抗的卻是皇權。。。。。。。。。

這樣看來,事情的脈絡其實也就清晰無比了,文臣的失敗,在開始時便已註定了。

而再往更深的層次探究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景興年間的老臣們,即便已經經歷了長安之變那樣的大事,卻還沉浸於景興年間的執政氛圍之中。

他們其中很多人,都下意識的認為,文武制衡,才是當今陛下最願意看到的事情,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他們錯的離譜。

很快,他們便嚐到了苦果。。。。。。。。。。

皇帝陛下用早已顯露過一次的手段,讓人清晰的意識到,大秦已經來到成武年間,當政的也再非是多疑的景興皇帝了。

也許是受到了晉國公趙石的影響,皇帝陛下這次的手段,無疑很粗暴,而且分外的乾脆。。。。。。

當然,非是奪位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長安之變也就未曾重演,粗暴的手段之下,皇帝陛下顯示出了自己的寬容。

至於京軍各部的異動,可以看做是防患於未然,也可以說是皇帝陛下在顯示自己的決心和意志。

於是,整個長安都安靜了下來,突然的變化,讓文臣們不知所措。

沒有軍權支撐的文臣,再一次嚐到了苦頭,在皇權和軍權之前,碰的頭破血流。

老臣們惶恐的想要入宮覲見陛下,順便探聽訊息,結果全被攆了回來。

已經接觸過的京軍各部將領,紛紛以軍務繁忙為由,將派去的各色使者,擋在了轅門之外。

雄武軍兵卒充任的長安府衙役,紛紛走上街頭巡遊長安各坊,參知政事周枋匆匆前去坐鎮長安府衙,之後的很多日子,再未入中書一步,隱隱然間,和中書群臣劃開了一道界限。。。。。。。。

到了晚間,一個訊息不知不覺間在各個府邸之間傳開,同門下平章事李圃以及吏部尚書鄭老大人幾乎同時送上了請辭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