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河北殘破,秦軍傷亡也應不小,北上遼東之事。可能生變。
朝中的大臣們,都在惦記著中原戰事,當北上秦軍頓兵河北,不能及時進兵的話,誰知道朝中那些大人們會怎麼說?
大將軍趙石不在朝中,皇帝耳根子稍微一軟。遼東說不定也就成了安撫草原諸部的賞賜了呢。
這可非是憑空臆想,大將軍趙石軍功太著,為人所忌憚,也許,朝中很多人願意在這個時候,給大將軍使個絆子,讓其功敗垂成,留個把柄下來。
到論功行賞的時候,就是說頭兒了。
張鋒聚不知道大哥自己是怎麼想的,這些年書信往來,到也沒少談及河北,遼東諸地。
給他的感覺就是,為了誅除蒙古諸部,河北才是大哥選定的戰場。
如果有機會的話,張鋒聚覺得,就算蒙古人走的是古北口,大哥在恰當的時候,也會讓他主動退兵,放蒙古人入河北。
這個地方,南有黃河,北邊有群山阻隔,西邊臨太行,東接大海,草原騎兵到了這裡,便如獸入牢籠,任你再是來去如風,也不可能一有不利,便遠飆千里了。
如此雄偉壯闊的謀劃,讓張鋒聚欽佩不已。
但話說回來了,他卻不太贊同。。。。。。。漢家故地,已為胡虜肆虐多年,今日大秦兵強馬壯,大軍雲集於此,卻還要胡馬踐踏漢家山河,此為大秦男兒之辱無疑。
若能禦敵於長城之外,不使胡馬越雷池一步,方顯男兒本色。
其實,這也正是很多軍中將領和大將軍趙石的區別所在。
趙石為了取勝,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道德上的約束,對他而言,少之又少。
其他人卻有不同,若非萬不得已,他們的顧忌便要多的多。
像張鋒聚,是趙石結義兄弟,隨趙石征戰多年,對趙石奉若神明,尚且如此,遑論他人了。
這不是大將爭功,自家得失所能完全解釋的了的。
所以,張鋒聚一到古北口,其實已經打定了主意,蒙古人不來則罷,若來古北口,他便率部死戰,讓大哥知道,所謂的蒙古諸部,也不過如此。
古北口長城,長有三四十里。
契丹人曾經略微修整過,到了女真人這裡,古北口長城差不多便處於廢棄狀態了,除了駐守在這裡收取商稅之外,別無戰事之下,古北口長城落寞已久。
城桓佈滿斑駁,衰敗的樣子,如同遲暮老人。
但這裡,依舊是天下絕險之處,燕山山口憑空而開,潮河自此川流而過,夾著北風,南向河北。
左右兩山對峙,山勢峭拔,群峰林立。
這個時候,既沒有鐵門關,又沒有水門關,燕趙長城隨著山巒起伏,蔓延向兩側延伸,看上去氣勢恢宏,但卻非常之單薄。
說實話,自漢唐以來,燕趙長城戰事雖多,卻並未起到他們應有的作用,改換主人的頻率,不比北地該朝換代的頻率低上多少。
匈奴人在這裡徘徊過,契丹人在這裡打過轉,女真人也曾在這裡咆哮過。
漢人更是走馬燈般在這自家建的長城之上,改換著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