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卷大風起兮雲飛揚第四百五十七章君臣

第四百五十七章君臣

這一日是川中難得的好天氣,晴空萬里,陽光直直照在雄偉的劍門關城樓上面,閃爍出一層光暈,在下面望去,高踞於上的劍門雄關更好像高不可攀一般了。

午時一過,隨著吱呀呀令人牙齒髮酸的聲響,那扇好像亙古以來就不曾開國的厚重關門卻是緩緩打了開來。

後蜀理國公趙方身披重孝,獨自一人蹣跚走出關門。。。。。。

未幾,秦軍大營中歡呼聲漸起,接著好像波浪般散了開來,歡呼聲越來越響,經久不息,震的劍門關前的山谷好像雷鳴般轟鳴不止,便是那雄偉的好像巨人身軀般的劍門關也好像顫動了幾下。

景興二年七月十八,後蜀理國公,行營都總管趙方先斬樞密副使監軍蘇方重一干人等二十餘人,兩日後獻劍門關於秦軍陣前,徵蜀大元帥吳寧大喜之下,對後蜀自趙方以下諸降將厚加撫慰,以安降將之心,後揮師入關,自此,後蜀再無天險可守,整個南部川中之地**裸的暴露在想要建功立業想瘋了的十萬虎賁兵鋒之下。

後周京師開封。

皇宮後園此時正是繁花似錦,而在這繁盛的花園中,卻有一處所在,居高臨下,遍觀花園景緻,卻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去處的。

取義亭建於花園東北角一座石山之上,俯瞻整個後園所在,這處亭臺原名“臨風”,後來才更名取義,這裡面卻還有個典故。

當初開封還不叫開封,而名大梁,後周柴氏定都於此,建立了大週一朝,後周世宗柴榮歿後,年方七歲的幼子即位,那時後周大將軍趙匡胤正值盛年,兄弟兩人手握兵權,在朝中權勢一時無兩,主弱而權臣在側,外間更有遼國之強敵時刻窺伺,後周朝野暗流激盪,人心也不穩到了極處。

正值此時,卻是突聞遼國入侵,趙匡胤之親信鼓譟而起,言道,非大將軍領兵不能卻強敵於國門之外,實則自立之心已然昭然若揭,其弟趙匡義更使人暗藏龍袍于軍中,只等大軍成行,便行擁立之事。

此時皇帝年幼,由太后符氏暫攝朝政,一介女流之輩,只聽遼國侵邊就已慌了手腳,如何還能制約權臣?

然此時卻有義士出,仗劍而入大將軍府,一劍光寒,劍光起處,無有一合之敵,斬殺將軍府內兵士無數,直入將軍府正堂,趙匡胤也不愧人傑,端坐於正堂之上,並未避走,義士持劍而立,渾身上下,皆為鮮血所染,當面歷數柴氏對趙家之恩義,大罵趙匡胤忘恩負義。。。。。。

趙匡胤大愧之下,卻是消了廢立之心,此時那義士卻是瞑目不語,上前觀瞧之時,卻已力竭而死。

趙匡胤隨即命人厚葬義士,親縛趙匡義於堂下,隨即進宮請罪,便是於這取義亭上,與柴氏定下了萬世之盟,隨即,宮中傳旨封趙匡胤為輔政王,總攬後周政事,父死子繼,世襲不替,趙匡胤欣然領旨,此後忠心耿耿,再無異心,而此亭也更名為取義,自然是取那捨生取義的意思,以記那義士之功。

不過若不是個糊塗的,便也知道,這些只是傳聞罷了,當時趙匡胤已然自成格局,只差黃袍加身罷了,豈會為了一個死士而更改初衷?但歷史確實在此處岔了開來,趙匡胤並未出京到那陳橋驛上,後來也真個成就了後周名臣的名聲,於是也就沒了以後的大宋一朝,時隔百年,其中內幕又被遮掩的嚴嚴實實,中間的種種緣故估計除了當事之人外,也就再沒有人清楚了。

至於那多數屬於假想出來的俠士,到是口口相傳,流傳至今,尤其在百姓中間更是津津樂道,說的好像真的一般了。

這些都是題外之語,不作詳述。。。。。。

此時取義亭上,卻是絲竹聲聲,鶯歌燕舞,伺候的宮女太監在亭子裡呆不下,在假山下方卻是聚成了一堆,紛紛擾擾,熱鬧非凡,在這夏日景緻大好之際,這一幕卻是看上去忙碌中卻顯得分外的悠閒。。。。。。

亭中上首端坐的青年臉色有些蒼白,但長相卻堪稱英俊,頭上頂著鵝黃色的朝天冠冕,微一動,上面鑲著的幾顆渾圓珠子便是流光溢彩,一身柔軟的絲綢輕袍貼在身上,腰間隨便扎著一條碧玉圍腰,左右依偎著的俊俏人兒,身若無骨般纏在他的身上,用青蔥般的小手不時將桌上瓜果小心翼翼的送入他的口中,眼前披著輕紗,揮著長袖的舞姬伴著纏綿的琴聲飄飄起舞,若是常人見了,不定還以為是到了仙家宴客的所在呢。。。。。。

能在如此所在排開這樣陣仗的自然不是旁人,正是後周天子惠帝柴瑣,這位登基七年的三十二歲天子自小便以文名而稱著於宗室之間,登基以來,除了金國年年都要過黃河試探上一番之外,後周天下到也稱得上是國泰民安,並無多少大事發生,外間又有輔政王趙乾等重臣梳理朝政,於是乎,這位天子和他幾位祖上一樣,也便舒舒服服的過了七年的神仙日子。

今日陽光明媚,團花如錦,於是帶著寵信的宮妃,以及太監宮女一大堆人便來了這裡遊園賞花,操琴的更是駐留開封數年,名聲鵲起的張崖張子波,這一曲虞美人是奏的起伏跌宕,極盡纏綿之能事,柴瑣自然是龍顏大悅,聽的如痴如醉。

正興致盎然之時,下面卻傳來嘈雜之聲,有太監尖著嗓子喊了一聲,“輔政王駕到。。。。。。”琴音頓止,宮嬪惶然,卻是將這旖旎萬分的氣氛破壞無疑。

柴瑣推開身邊兩個寵妃,微微皺了皺秀氣的眉頭,坐直了身子,站起身的時候,卻是露出了溫文爾雅的笑容,揮手斥退了舞姬,還疾走了幾步,來到亭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