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二十四章洛陽
接下來的日子裡,各部皆在加緊準備,民夫組成的洪流,在往來潼關的道路上,如同一條長蛇,在蔓延扭動。
整個潼關已經成了一座大兵營,近二十萬人馬,將潼關內外都遮蓋的嚴嚴實實,刀槍林立,旌旗蔽日,人喊馬嘶,晝夜不休。
一場連一場的軍議下來,日子慢慢走到大秦咸寧六年七月中,到了這個時候,再沒有人能夠阻止大秦的鐵蹄邁出潼關。。。。。。。。
大秦咸寧六年七月十八,潼關關門轟然開啟,秦***軍,如同破堤而出的滾滾洪流般漫過原野,向著遠方而去。
大將軍王佩,率五萬人馬轉向東南,徑取盧氏,大將軍張培賢自領大軍主力十萬,直撲函谷。
七月二十,王佩率軍克爐齡關,守將陳遠達率殘兵退守盧氏,七月二十二,王佩率軍急進,圍盧氏,一日間,陷盧氏,知州張凝自剄死,俘陳遠達以下官佐十數人。
七月二十五,朔洛水而上,克長水,,趨河洛重鎮永寧。。。。。。。。
張培賢大軍主力,於函谷關下,激戰四日,後周守將程壁率軍死戰,終是不敵,戰死關頭,萬餘後周人馬,只餘千餘東逃而去。
張培賢於函谷休整兩日,遣大將王纓取陝縣,掃平東北州縣,自帶中軍陷靈寶,再趨繩池。。。。。。。
秦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不過數日間,河洛之地便已陷落半數,後周西京洛陽,幾乎已經近在眼前。
於此同時,洛陽。
洛陽,北據邙山,南望伊闕,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據虎牢,西控函谷,群山環繞,運河匯聚,形勢甲於天下。
得之,則東控兩淮,西接秦川,南壓荊襄,被通幽燕,可為王者之資,故素有“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美譽。
也正因如此,自商周以降,但逢亂世,總是首當其衝,兵禍連結,百姓流離,雖山川險要,亦不足以護之安寧。
而自唐末亂世之後,此處便再非王者立足之地了,西秦據秦川,後周定都於開封,南唐據有江南,金人強橫,以黃河為界,虎視中原,若據洛陽而都之,則四面強敵環伺,雖形勝之所在,亦不可守。
所以,大唐盛世,煙花繁茂的古都洛陽,如今卻只落得盈盈獨立,形影相弔的下場,唐時武皇為政之時的繁華盛景,如今卻已風流雲散,沒剩得幾分了。
而作為後周西京,其實自後周立國以來,皇帝卻是一次也未駕臨於此,只留下規模龐大的行宮樓宇屋宅,在默默訴說著當年的風光罷了。
不過雖說如此,畢竟還是後周陪都,自戰亂漸平,洛陽城中便從未少於過二十萬戶人家,其底蘊,更非其他城池可比。
而如今大秦興兵東來,攻城拔寨,無有不克,洛陽城風雲飄搖之間,已是一夕數驚,為避戰禍,百姓紛紛東逃,往洛陽而來,到得現在,洛陽城中之流民,已然有數萬之眾,而秦人兵鋒,隨時皆有可能出現在洛陽城下。
此時,洛陽城西,提點兵馬使衙門,十幾員後周將領正襟危坐,有的神色惶惶,有的漫不經心,有的則神情激憤,不一而足。
上首正中,上任方兩個多月的提點兵馬使孟珙,神色凝重,據坐於上。
孟珙,字璞玉,棗陽人,將門子,其祖孟安,更曾在嶽侯麾下效力,孟珙,少年從軍,知兵事,有勇力,隨父守淮左,破江淮賊無數,又曾與南唐兵馬戰於江上,形勢危殆之時,率部冒死而進,焚南唐大艦兩艘,陣斬南唐水軍偏將一人,南唐兵馬氣沮,後周水軍回軍直進,遂勝。
從軍三十餘載,大小數十戰,官至淮右兵馬指揮使,兼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鎮徐州,乃後周不可多得之大將。
奈何,七年前,金國新帝登基未久,金人河中為秦人所敗,西夏屢寇大同,西邊戰事糜爛至極,朝中紛爭不斷,女真貴戚屢屢發難,欲逼金帝興兵伐秦,金帝為安撫人心,遂決意興兵南下,倒黴的不是西秦,而是後周。
十餘萬金兵南下,銳不可當,兵鋒直指後周京師開封,須臾,圍開封。
朝廷急命各部領兵勤王,當時孟珙為鎮守一方之大將,不過倉促之間,卻只能聚起三萬兵馬,急援京師。
與金人接戰數次,連番廝殺,損傷慘重,孟珙在這個時候選擇了退守待援,而此時,朝廷卻有使者突圍而出,到了他的軍中,欽使不諳軍事,嚴令孟珙率兵向前。
孟珙大怒,鞭欽使二十,言道:“京師城高池深,乃堅城大邑,朝廷諸公,朝廷恩養多年,而今時窮,當為國效死。。。。。。。。只需堅守不出,金人遠來,困頓于堅城之下,日久,必缺糧草,京師之圍自解,待勤王之師大聚,破之易也。。。。。”